科室動態
一發熱就腿疼,省醫團隊齊上陣,發現竟是特殊感染——省醫皮膚科帶你尋根溯源
發熱很常見、腿疼也常見,但這一發熱大腿就腫痛的毛病,卻把李女士反復折騰了一年多,感嘆自己如同長了一條“火腿”!
李女士因“右側大腿內側紅腫熱痛1年,加重2個月”到省立醫院皮膚科就診。李女士一年前無顯著誘因出現低熱(37.4℃),后在右側大腿內側出現疼痛性紅斑。當地醫院考慮是“丹毒”,抗炎治療可短暫好轉,但很快就發展為高熱(38.5-38.9℃)。
此后一年,李女士先后在多家醫院住院5次,使用過地塞米松、阿莫西林、青霉素、哌拉西林、莫西沙星、潑尼松、艾普拉唑等藥物治療,均無法控制病情,體溫“穩中有升”,紅斑也“從未褪去”,期間還發生過腹瀉、蕁麻疹、淋巴結腫大等伴隨癥狀,身體每況愈下。長期的高熱導致李女士虛脫,最后已無法長期站立,坐著輪椅來到省立醫院皮膚科就診。
皮疹之下另有乾坤
接診李女士的是皮膚科黨寧寧教授。初看皮疹,黨寧寧教授發現李女士右側股內側浸潤性紅斑(圖2),伴中度硬腫和皮溫升高,觸痛明顯。紅腫的皮面,更像是從內向外“洇”出來的。磁共振顯示李女士股內側肌間隙水腫信號(圖3)。
圖2 右側大腿浸潤性紅斑
圖3 MR提示右股肌肉間隙水腫信號
是偶然還是巧合?
詢問病史:李女士除了一年前發生過大腿皮疹以外,4年前曾在“月經期”因 “吊喪”在室外地上跪拜,回家后在右大腿側出現過紅斑和低熱,但經過 “地米、頭孢”治療3天后便好轉消退,四年來未有反復。這引起了黨寧寧教授的警覺,四年前與本次發病位置相同,癥狀相同,其中是否存在聯系呢?
診療經過:經檢查在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后,黨寧寧教授依然傾向感染診斷,給予口服復方磺胺甲惡唑、鹽酸米諾環素、伊曲康唑治療,未見明顯改善,給予伏立康唑注射劑治療后,李女士出現一過性黃視,全身紅斑伴高熱(體溫39.4℃)后停用。僅維持給予復方磺胺甲惡唑片及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伴有自然殺傷細胞(NK)及T淋巴細胞計數下降,與本病是否有關?
集思廣益 多學科疑難病例討論
為了找出“真兇”,皮膚科組織血液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風濕免疫科、感染性疾病科、骨關節科、醫學影像科、病理科等科室專家進行多學科聯合會診(MDT)。
各科專家研討后表示,根據臨床檢查數據分析,仍考慮李女士為皮膚及皮下軟組織感染,因病程長達1年未出現膿腫且擴散緩慢,考慮是由低致病性病原體引起。針對李女士使用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指向特殊感染,建議多點位取肌肉及淋巴結做高通量測序(NGS)以及組織培養。NK及T細胞計數下降考慮免疫缺陷,可行全外顯子測序(WES)檢查。
撥云見日
根據各科專家的指導性意見,皮膚科對李女士進行了相關的補充性檢查,淋巴結NGS找到星形諾卡菌(圖5)。外周血WES測序:李女士脂多糖反應性米色樣錨蛋白(LRBA)基因突變。
圖5 淋巴結NGS星形諾卡菌
由此確定李女士是一例星型諾卡菌感染,LRBA基因突變可能是其發病基礎。皮膚科持續使用復方磺胺甲惡唑及丙種球蛋白治療。治療第9天,李女士體溫降至正常再無發熱,紅斑也逐漸消退(圖6-8)。出院后,科室隨訪半年無復發。
圖6 治療2周后右大腿紅斑消退
圖7 治療1月后肌間水腫信號顯著降低
圖8 治療1月后腹股溝淋巴結顯著減小
科普來啦
星形諾卡菌(圖9)是一種少見的革蘭陽性需氧放線菌,其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土壤、腐爛蔬菜和水生環境中,最常見感染方式是被吸入,也可通過皮膚破口或口腔感染皮膚組織和胃腸道,其潛伏期可長達4年,進程緩慢,是一種機會性致病菌,免疫缺陷患者與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是導致機會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復方磺胺甲惡唑治療有效。李女士4年前發病并非偶然,LRBA基因突變引起的NK/T細胞下降,是導致本例星型諾卡菌反復發作的關鍵。
圖9 星形諾卡菌
文章來源:郭靜,黨寧寧,孫志堅。右側股內側紅斑伴發熱1年余[J]。老年醫學研究,2022,3(4):60-64。
相關科室
山東省立醫院病理科始建于1957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積淀和不斷的發展,已成為集病理診斷、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大型病理診斷機構。科室儀器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開展常規石蠟切片、快速冷凍切片、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FISH、分子病理檢測等病理技術項目,年外檢病例達40000余例,年會診量4000多例,病理技術和病理診斷水平在省內名列前茅。科室人員結構合理,力量雄厚,現有工作人員48名,其中主任醫師5人,副主任醫師5人,主治醫師8人,副主任技師1人,其中博士13人,碩士4人。我科是衛生部認證的腫瘤病理省級…
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