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吃成“小黃人”,警惕藥物性肝損傷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不管中藥還是西藥,進入人體內后大都要經過肝臟代謝排毒,很有可能造成肝損傷。目前報道已知,全球有上千種上市藥物具有潛在的肝毒性,今天和大家一塊兒聊一聊藥物性肝損傷的那些事兒。
什么是藥物性肝損傷?
藥物性肝損傷是指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傳統中藥、天然藥物、保健品、膳食補充劑以及其他的代謝物,乃至是輔料、污染物、雜質等所誘發的肝損傷,嚴重者可以導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是死亡。具有潛在肝毒性的藥物,常見的包含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異煙肼等;抗腫瘤藥物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地西泮、卡馬西平等,這些藥往往需長期使用,且多為聯合用藥,易對肝功能造成損傷;心血管系統用藥,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調脂類藥物,普萘洛爾、卡托普利等降壓藥物,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還有代謝性疾病用藥、激素類藥物,某些生物制劑等,中草藥類近年來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很多人傾向于服用中藥來調理身體或進行疾病治療,然而,中草藥成分和作用比較復雜,很多藥物都可導致肝損傷,在我國報道較多的是何首烏、土三七、雷公藤、黃藥子、淫羊藿、補骨脂以及治療骨質疏松、關節炎、白癜風、銀屑病等疾病的某些復方制劑等。但是由于成分的復雜性,很難確定究竟是哪些成分引起的肝損傷。
哪些人群容易中招藥物性肝損傷?
老年人、孕婦、有基礎肝病的患者,有糖尿病、腫瘤或心臟病的患者,長期飲酒的人,以及經常熬夜導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更高。
如何科學保護我們的“小心肝”?
首先,要避免隨意服藥,非治療需要,盡量避免服用來源不清,成分不明或療效不確切的保健品、中成藥等不合格藥品,如果確實有治療的需要,需遵醫囑和說明書用藥,注意聯合用藥的相互作用。其次,要提高用藥的科學認識,消除傳統的中藥、天然藥物、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完全無肝毒性的錯誤認識,警惕民間的偏方、驗方以及有毒植物等肝毒性用藥。最后,用藥期間要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測,如果有肝功能異常、乏力、納差、肝區的不適、尿色加深、皮膚發黃,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疑似藥物性肝損傷,應該怎么治療呢?
一、及時停用可疑傷肝的藥物、保健品及膳食補充劑等,盡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同類的藥物,這是針對病因的主要措施,也是基本的治療原則。
二、及時就診,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此外,避免加重肝損傷因素,如飲酒,過度勞累等,以促進肝臟恢復。
藥物性肝損傷可以恢復正常嗎?
多數急性藥物性肝損傷在停用可疑藥物后6個月內肝損傷可恢復正常,預后良好。然而,少數患者可出現病情重癥化或者惡化,進展為肝衰竭需接受肝移植治療,甚至導致死亡等致死性不良臨床結局。此外,部分患者在急性藥物性肝損傷事件后可呈現慢性化表現,最終轉化為慢性肝損傷,成為其臨床結局。因此,對所有急性肝損傷的患者,應堅持隨訪到肝損傷恢復或者達到相應的臨床結局事件(如轉化為慢性肝損傷、急性肝衰竭、接受肝移植、死亡等)。
用藥安全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濫用藥物很有可能誘發藥物性肝損傷,我們需要注意用藥安全,掌握合理安全用藥的方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療效。 (感染性疾病科二病區 韓丹丹 賈淑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