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30年持續努力 構筑醫療安全屏障
30年持續努力 構筑醫療安全屏障
http://zqb.cyol.com/html/2016-09/15/nw.D110000zgqnb_20160915_2-03.htm
今年是我國政府有組織開展醫院感染管理(以下簡稱“院感管理”)工作30周年。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日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30年來,我國的院感管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國的院感管理人員都是無名英雄。其中,我國的第一代院感管理工作的開創者功不可沒。為此,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對中國醫院協會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的首任主任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北大醫院原副院長陳增輝教授進行了專訪。
記者:郭燕紅副局長此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院感管理者都是無名英雄,那醫院感染管理都管些什么呢?
陳增輝:院感管理就是要對醫院的重點部門、重點部位、重點人群進行管理。重點部門包括手術室、ICU、嬰兒室、新生兒病房、腫瘤病房、血液病房、消毒供應中心、污水污物處理站等;重點人群包括新生兒、高齡老人、重危病人、惡性腫瘤病人、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病人。
醫院感染涉及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還涉及衛生資源的合理使用等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質量問題。一旦發生醫院感染,第一,最大的受害人是病人;第二,會增加治療經費,浪費衛生資源;第三,病人住院日延長,其他病人住院更難了。所以,醫院感染問題,牽扯到諸多病人的切身利益和醫院本身的正常運轉,涉及醫院的管理水平、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我們做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就是要把不安全因素控制到最小的程度,使醫院感染發生的幾率控制到最低水平。
記者:到底什么是醫院感染呢?
陳增輝:醫院感染在醫療活動當中一般是難以避免的。
醫院感染一般分為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從病人到病人,從病人到醫院職工和從醫院職工到病人之間的感染,一般通過物品、醫院環境和診療操作對病人和職工的間接感染。比如,病人做胃大部切除,因為留置導尿管,術后發生了尿路感染等。
內源性感染,是指病人自身抵抗力降低,對本身固有的細菌感受性增加而發生的感染性疾病。比如晚期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住院期間發生的肺部感染等。醫院感染一般以散發性為主,但有時也可以成聚集暴發。
記者:30年前,我國的醫院感染狀況是什么樣的?
陳增輝:1989年的時候,預防醫學會院感學組成立。該學組用流行病學的方法對全國的醫院感染情況進行監測,給衛生行政部門提供參考。但是,真正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必須靠加強醫院管理,靠醫院管理者和醫院每個醫護人員的重視,嚴格執行院感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規范。為了跟預防醫學會院感學組互相配合,在原衛生部醫政司護理處的支持領導下,我們開始籌備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從醫院管理的角度,控制醫院感染。
1993年,沈陽某醫院發生新生兒柯薩奇病毒感染,44名新生兒發病,15名死亡,全國震動。此后,我們制作了國內第一個操作性的院感管理視聽教材,發行到全國。教材詳細講解了針對重點部位、重點部門、重點人群如何加強院感管理。通過這套視聽教材,醫護人員可以直觀地學習。1994年,中國醫院管理學會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
記者:第一屆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由哪些成員單位組成?
陳增輝:發起者是我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和北醫三院,此外還有協和醫院、301醫院、人民醫院和上海中山醫院、湘雅醫院、天津第三中心醫院等。我們的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常務委員,都是來自全國三甲醫院的相關學科專家。在全國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醫院感染是個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記者:涉及哪些學科?
陳增輝:涉及臨床醫學、臨床微生物學、護理學、臨床流行病學、醫院管理學、抗菌藥物學、消毒學等。比如消毒學方面,我們當時請了全國著名的消毒專家劉育京教授,做消毒方面的首席顧問。
記者:委員會成立以后,做了哪些工作?
陳增輝:委員會成立以后,除了逐漸完善組織建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每年開一次全國性學術交流會。各個醫院交流自己醫院感染管理的經驗和院感管理存在的問題。內容包括醫院感染重點部位的管理、易感人群的管理、消毒隔離的問題、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以及醫護人員手的衛生,包括怎么嚴格洗手,怎么進行手的消毒,怎么進行無菌操作,等等。
記者:六步洗手法從1993年推出,但是真正在全國普及開還是在SARS以后。
陳增輝:是的,全國真正對院感管理的重視是在SARS以后,因為死人了,包括醫務人員,大家才知道醫院感染的重要性。我記得當時我們要求各醫院都成立醫院感染管理的機構,結果西南某省卻把醫院感染管理機構撤銷了。為此,我們組織了“院感管理培訓義務講課西部行”,專門給該省進行為期3天的義務講課,現場培訓了300多名院感管理專業人員。
在每年一次全國學術交流會上,除了代表們交流經驗,我們每年都會請兩位專家重點講課,比如說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我們一開始就死抓抗菌藥的合理應用。像美國醫院的抗菌藥物應用,差不多只占住院病人的30%~40%。比如手術圍術期的抗菌藥物,美國是手術前兩個小時內用一次,手術當中根據手術時間的長短再給一次抗菌素,術后再用一次。而中國,哪怕做一個闌尾炎手術,都是術前就開始用抗菌藥物,手術當中使用,術后再用3到5天的抗菌藥物。當時我們調查了一下抗菌藥物的應用,住院病人的抗菌藥物平均使用率在70%以上。這里面有認識的問題。所以,我們成立的第一天就呼吁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呼吁醫護人員做每個無菌操作前后一定要嚴格洗手。
記者:推動起來很困難吧?
陳增輝:很困難,因為這也是習慣問題。過去,不少醫務人員有個習慣,洗手以后,在兩個胳肢窩下一夾就算擦手,他們認為那個地方不接觸病人,是最干凈的;也有人拿白大褂衣角擦手;即使用毛巾的,他的毛巾要幾天才清洗一次,也很臟。實驗證明,用這些方法擦手后,手上所帶的細菌數有的比洗手前還多。除了洗手,還要講什么是正確的消毒隔離,如何合理使用消毒劑,比如化驗室應該用什么消毒劑消毒設備浸泡檢材,浸泡多長時間,要求多少濃度。手術室所有器械的消毒,必須達到真正無菌。
記者:如果消毒劑使用不合理,操作不規范,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
陳增輝:我舉個例子,1998年,深圳市某醫院發生了166例手術切口感染。經調查,其手術刀、縫合針是用戊二醛浸泡消毒的。對于戊二醛浸泡是有規定的,在規定濃度下戊二醛要浸泡10個小時以上,才能達到滅菌。而滅菌和消毒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滅菌是100%殺滅細菌,而消毒只要求殺滅細菌到無害水平。結果,該醫院用以滅菌的戊二醛濃度和浸泡時間都不夠,沒有達到真正滅菌的要求,造成了此次重大感染事件。
在消毒滅菌的問題上,我們還進一步關心到口腔醫院和各醫院口腔科的消毒滅菌問題。我們要求牙科鉆頭一定要壓力蒸汽滅菌,“一人一鉆一滅菌”。因為當時全國的口腔科絕大多數都不滅菌,只是消毒浸泡。
記者:也就是說,這樣容易給經血液傳播的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帶來可乘之機?
陳增輝:是的。有一次我講課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北京某傳染病醫院的一個主任找到我說,陳教授我們愿意跟你們合作來研究這個問題。他說他曾經接觸過一個小病人,10歲左右,肝硬變,沒有輸血的歷史,父母也沒有乙肝和丙肝,他們就奇怪哪兒來的病原體呢?后來經追溯發現,孩子小的時候補過牙。當時,我們在北京市開展了檢查,結果發現,全市第一家做到“一人一鉆一滅菌”的是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院,第二家是北京口腔醫院。
委員會成立以后,我們就抓著這些感染中的重大問題、關鍵問題組織針對性講座。還針對重點人群,比如新生兒的院感管理問題組織講座,我記得有一次暴發的新生兒感染是因為醫院沒有對奶嘴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結果引起不少新生兒腹瀉。
委員會做的第二項工作,就是每年開展一次有針對性的培訓。此外,我們協助原衛生部醫政司,組織全國院感管理專家制定了我國第一部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
記者:就是2001年原衛生部發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陳增輝:是的。這是我們國家第一部院感診斷標準,我們國家過去用的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我們還幫助原衛生部醫政司制定了院感管理規范,而這個規范,是我們在全國各地抽查了若干大小醫院感染情況后,根據存在的問題制定出來的。
記者:抽查的時候,在這些醫院都看到了什么不規范的情況?
陳增輝:太多了。舉個特別典型、記憶猶新的例子,我們到某個省會的醫院去檢查,他們新生兒室布局不合理,沒有緩沖區、隔離區、清潔區,而且新生兒洗澡共用一個盆,奶瓶一放一排也沒有嚴格的消毒,就隨便交叉喂奶,這樣是很容易感染的。我看見一個棉花罐里面放著消毒棉簽,是給新生兒消毒臍帶用的,打開蓋一看,白搪瓷缸底部和缸壁都是黑的,他們說這是長期蒸就是這個顏色。我拿了兩根棉簽在底部擦了一下,棉簽上都是黑的,我舉著棉簽去跟他們院長說,這樣的棉簽給新生兒擦臍帶,能不感染嗎?
檢查口腔科的時候,我看到有個消毒柜不合規范,消毒柜里應該放置已經消過毒的物品,但是這個柜子里面有一層放了很多紙張,消毒物品旁邊還放著醫護人員的飯盆,下面一層是醫務人員洗澡用的臉盆,臉盆里面還有拖鞋、毛巾和肥皂。
類似的問題比比皆是。有的醫院給新生兒病房或者是嬰兒室每天用來蘇水擦地消毒,但來蘇水對嬰幼兒的眼睛黏膜、鼻黏膜、呼吸道黏膜有嚴重的刺激,應該是禁止用的。
我們根據第一次全國性的抽查結果,制定了《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比如說新生兒病房、嬰兒室必須按什么程序進行管理,細到了奶瓶怎么消毒,洗澡要求一人一盆,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還包括給住院病人掃床,都是濕式掃,在掃帚外面包著一塊半濕的布,要求一人一床一消毒等,可操作性很強,比起當年的錄像帶,更規范更完整了。
當我們第二次代表衛生部去全國各地抽查規范的執行情況時,狀況比第一次要好得多,但是問題依然很多,所以規范執行兩年以后,又進行了第二版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的修訂,由原衛生部醫政司在全國推行。
委員會做的第三項工作是,編寫了一本《醫院感染管理學》,作為培訓教材,作者全是有關方面的專家教授。
第四項工作是,根據第二次全國檢查的結果,各地方仍不太重視,于是發起了“院感管理義務講學西部行”。對一些院感管理薄弱、經濟條件不太好、參加學術活動的人員不多的省市,我們組織專家上門義務講課。我們食宿自理,不收分文講課費。在太原,全山西省的300多人來聽課。SARS過后,我就想,如果當年沒有這個講座,以山西省在SARS暴發時的態勢,醫院感染情況無法想象。
記者:綜上所述,您覺得對于醫院的管理者來講,應該做些什么?
陳增輝:對醫院的管理者來講,應該更好地深化醫院改革,加強醫院管理。對于院感管理,不重視就要“挨板子”。中國的醫院跟國外的醫院不太一樣,我到美國學習醫院管理時,美國醫院的正院長一般都是行政院長,MBA畢業,懂得管理。業務副院長由醫師團的領頭人來做。而中國,可以說百分之百的正院長都是臨床大夫出身,臨床大夫深諳臨床思維方法、臨床的途徑、臨床的流程,但是對管理的理論、管理的知識、管理的流程,多數不懂或者不熟悉。這就要求主管部門加強人員的培訓,強化管理者的意識,其中心,還是保證醫療質量。
如果把整個醫療質量、醫療安全提到重要位置,那么醫院感染管理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所以,對中國的醫院管理者,不僅是院長,還包括職能科室的管理者們來說,都應該不斷地進行醫院管理有關知識和理論的培訓,這樣才能管好醫院,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姜蕾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6年09月15日 03 版)
上一篇: 醫院感染管理30年,實現跨越式發展
下一篇: 不求人前顯赫 但求醫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