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動態
腫瘤達醫|于光圣:5年生存率不足5%,不吃早飯當心膽囊病變
雖然癌癥的發病原因目前還沒有完全明確,但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已經被證實可能誘發癌癥的發生。比如長期不吃早飯,容易導致膽囊結石等疾病,甚至進一步誘發膽囊癌。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肝膽外二科副主任醫師于光圣介紹,膽囊癌惡性程度高,臨床發現多數較晚,其預后也比較差。建議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和有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病史,或者經常吸煙、喝酒的人群,每半年做一次腹部彩超,以及早發現、盡早干預。
5年生存率不足5%
膽囊癌更“偏愛”女性
“膽囊癌的發病率大約在十萬分之三左右,看這個數字可能不高,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發病人數是不少的,而且是呈現逐年增長的一個趨勢。”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肝膽外二科副主任醫師于光圣介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膽囊癌的惡性程度高,發展快、預后差,5年生存率還不足5%。
于光圣指出,除了惡性程度高,其早期癥狀不明顯、發現比較晚也是導致其預后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旦出現了明顯的癥狀,可能已經到了晚期了,這樣大部分病人就沒法做手術,預后比較差一些。”于光圣說,臨床中,有一些膽囊癌的患者有膽囊炎、膽結石、膽囊息肉病史,會有飯后腹痛、容易發燒等癥狀,出現這些癥狀后去醫院檢查,被發現膽囊癌。但更多患者不會有明顯癥狀,等感覺明顯不適或摸到腹部有包塊再到醫院就診,往往已經進入晚期。
據介紹,膽囊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發病機制也非常復雜。內在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膽囊結石或膽囊息肉,其患膽囊癌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除此以外,目前公認的比較明確的因素,就是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膽囊疾病,經過長期的、慢性的刺激,誘發膽囊的癌變。肥胖或者糖尿病患者,內分泌代謝紊亂,也屬于膽囊癌的高危人群。
除此以外,年齡增加也是膽囊癌的一個高危因素。因激素水平的不同,女性膽囊癌發病率比男性高2-6倍。而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尤其是二者同時存在時,其膽囊癌的發生率會更高。
長期不吃早飯可能帶來病變
不推薦盲目保膽
“近年來,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疾病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膽囊癌發病率的增加。”于光圣說,膽囊結石、膽囊息肉是臨床很常見的膽囊疾病,一些生活習慣,比如長期不吃早飯或飲食不規律,容易造成膽汁不正常的淤積,膽汁淤積可能引起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繼而間接導致癌變。
于光圣坦言,膽囊結石很常見,也并不是所有患者發現膽囊結石就必須手術。如果癥狀比較明顯或者結石比較大,比如超過三厘米,或者有大量泥沙樣結石,這部分患者推薦積極治療。而手術方式,還是推薦膽囊切除術。
“臨床中很多患者問能不能保留膽囊,這件事要一分為二來看。一方面,如果保留了膽囊,只取出結石,但保膽取石之后,取凈結石之后保留的膽囊還是存在刺激結石形成的因素,5年之內有30%-40%的病人會出現膽囊結石的復發,而且長期刺激還可能誘發膽囊癌;另一方面,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儲存膽汁,就像個倉庫一樣,切除它影響也不大。”于光圣說,部分患者會在切除膽囊后出現腹瀉癥狀,但一般一到兩個月后,其癥狀就會自行緩解。
膽囊息肉如今也出現在很多人的體檢報告中。于光圣介紹,膽囊息肉是一個統稱,包括炎癥性息肉、膽固醇息肉,還有腺瘤性息肉等。一般來說,如果息肉直徑較小,小于1厘米,惡變的幾率較小;但如果息肉生長快,比如半年內增加超過3毫米,就要引起重視。另外, 超過50歲發現膽囊息肉,還是建議積極手術切除膽囊。
早期可手術根治
建議高危人群每半年查一查
于光圣指出,對于早期膽囊癌,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唯一能夠根治的辦法,還是手術切除。如果足夠早,只單獨切除膽囊就可以。如果有浸潤,或許要把膽囊臨近的肝臟切除一部分,并清掃肝門區域的淋巴結。不過,由于發病隱匿,大部分患者都無法通過手術獲得治愈。
對于那些沒法手術的膽囊癌患者,常規放化療敏感性不是很強,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膽囊癌增長,適當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隨著醫學的發展,一些靶向治療的藥物、免疫治療的藥物開始應用到膽囊癌的治療,對一部分病人達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對于終末期膽囊癌患者,可以通過相對保守的辦法改善其生存質量,比如穿刺引流,緩解黃疸;或者應用止疼藥物,緩解疼痛。
“對于膽囊癌,還是強調盡早發現、盡早治療。”于光圣說,如果本身有高危因素,比如有家族史,有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病史,經常吸煙、喝酒,建議這些人群每半年做一次腹部彩超。另外,可以檢查一些腫瘤標志物,如癌胚抗原、Ca199等指標,綜合檢查結果來篩查。
對于沒有高危因素的普通人群,預防更重要,要做到規律飲食,尤其是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盡量早吃。“有些人他雖然天天吃早飯,但他們吃的比較晚,9點、10點才吃飯,這些人也是容易出現一些膽囊的疾病。”于光圣說,飲食建議盡量健康低脂,保持規律作息,戒煙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