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黃岡戰“疫”/省醫最美逆行者】 “知心大姐”丁敏在黃岡:我在這里,大家心就穩了
一瘸一拐地從隔離區出來,防護服下的衣服濕透后涼涼地貼在身上,丁敏卻感覺發自內心的踏實。
暫別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一號樓四樓西區修整6天后,丁敏再赴戰場。無論是空氣中彌漫的消毒水的味道,還是各種生命監測儀器不斷地發出的“滴滴”聲,都讓她感覺分外熟悉。
偶爾,思緒也會穿梭回從前,回到她隨山東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開辟的那個重癥病區,回到病區門口那條象征警戒線的紅繩被解開的2月24日:那一天,從山東濟南到湖北黃岡,30天的戰疫時光,被永遠封存在了她的記憶里。
一切結結實實,又清晰如昨。
出征
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讓2020年的春節有些不一樣。
大年初一,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濟南出發,奔赴湖北黃岡。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重癥醫學一科護士長丁敏,擔任醫療隊副隊長、重癥護理組組長。
在省立醫院重癥醫學二科護士長白雪看來,丁敏的出征,是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是因為“丁老師”已經48歲,體力和精力定不如年輕人;意料之中,是因為他們對“丁老師”太了解。
關鍵時刻,“丁老師”肯定會去。
歲月也許會帶走如花的年華,但時光不會辜負那些努力和付出。有著29年ICU工作經驗的丁敏,很早就嗅到了新冠肺炎的不同尋常。
1月23日晚,看到上海有醫療隊奔赴武漢消息的她于次日一早向醫院護理部主任請纓:我志愿加入到與新冠肺炎斗爭的隊伍中去!
消息很快傳來,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丁敏入選。
即將沖到前線和同行們并肩作戰,因為那份義無反顧的使命感,丁敏的心堅定而從容。只是,想到年邁的父母,她收拾行李的手,在半空里停頓了幾秒。
該如何告知他們呢?丁敏有些遲疑。
這時,她的手機響了。81歲的母親藏起所有擔心與不舍,“我們支持你,你就應該去!”
初戰
從無到有,36小時建成ICU
臨近26日零時,飛機落地武漢,丁敏當時沒想到,深夜乘坐大巴車去往黃岡的那兩個小時,會是她接下來一個月里最輕松的時刻。
當時,黃岡確診人數不斷增加且持續高位,山東醫療隊到達之前,城區還沒有符合條件的傳染病醫院能有效地收治病人。
大戰已至。
1月27日選址原定5月份啟用的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1月28日就要開始收治病人。而先前,省立醫院新建重癥醫學二科,丁敏是主要負責人之一,但當時僅是基建就有一兩個月時間。這一次,面對一個空空蕩蕩的病區,擺在山東醫療隊面前的籌建時間,不到24小時。
說干就干。打掃衛生、清洗消毒、安置床位、開辟病房、儀器安裝調試,梳理相應管理、操作、運轉流程……從1月27日19:30分進場,到1月28日晚,一個12張床位、初步達到收治重癥新冠患者的監護室初步建成。
1月28日23點,丁敏告訴記者,再有10多分鐘,他們將迎來第一例新冠肺炎重癥患者。那一夜,他們忙到天光大亮時,身著厚厚的防護服……
為了規范科室工作,保證物品供應,已經連續工作22個小時的丁敏在睡眠3個小時后又出現在崗位上,她帶領重癥組人員搭建了耗材庫、設備間、藥庫。沒有置物架,就將3個周轉箱摞在一起,把近40種、6000多件物品一個一個搬運到隔離區,分類放置、標識;所有儀器設備定點放置、備用;常用藥品一樣一樣梳理,搭建小型藥庫……
堅守
沖在一線,把工作做在前面
尚未完工的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面臨著設備不齊、耗材不全等一系列難題。條件不夠,智慧來湊,丁敏自己動手改良了氣管切開患者密閉式吸痰管、電動一次性吸引裝置,帶領重癥護理組改良了雙通路吸氧裝置、簡易呼吸阻力訓練器、可調節胃管等物品,大大提高了重癥患者救治的效率和質量。
這是黃岡第一個收治重癥患者的ICU,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重癥組收治的所有患者中,幾乎都是當地最重的病人。帶著敢打硬拼的隊友,即便是面對最累最危險的情況,丁敏總是第一個沖上去。
污染區里,每天都能見到她忙綠的身影,氣道管理、儀器調節、護理質控,跟患者溝通,環境消殺、物品整理、傾倒垃圾……
護士董艷艷曾問,“護士長,你都快50歲的人了,怎么精力比我們還旺盛?”
其實,她也不是不累,黑眼圈藏不住她每天睡不足5小時的事實。只是,她心里有股勁兒:因為我有責任,不是不放心,而是我在這里,大家心就穩了。
“我只能將所有的工作做到最前面,才能找到工作的正確方向。”丁敏說,她是護士,是戰士,更是團隊守護者。
這樣的多重“身份”也讓她充分發揮個人經驗、管理的優勢,并摸索出了特殊條件下的管理模式。同時,她撰寫的新冠肺炎重型患者護理常規及護理工作流程職責已編入山東援助湖北工作經驗手冊,為其他醫療隊及當地留下了寶貴經驗。
與此同時,面對感染風險大、休息時間不足、工作強度難度大等問題,堅持不讓護士帶病上崗、保障生理期適當休息的丁敏會為大家錄制問候視頻、為護士慶祝生日、幫生病隊員買藥,也會注重觀察組員和患者的細微變化,必要時通過電話訪談、直面談話等多重方式進行疏導。因此,除了護士、戰士、團隊守護者,丁敏又有了一個稱號:隊員和患者的“知心大姐”。
專業
8秒時間,建立生命通道
2月8日,一名59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從其他醫院轉入,因無創呼吸機支持參數很高,無法脫離輔助通氣,但患者腹脹嚴重,醫生下達醫囑需要插胃管減壓。
出于對缺氧的恐懼,患者拒絕插管。“大爺,莫和不過(湖北話‘不要害怕’)!我是護士長,工作29年了,我來給您操作,請相信我!” 丁敏走了過去,緊緊抓住了患者那雙布滿滄桑的手,用堅定的眼神給他傳達著生的信念。
終于,信任達成。但是,此時的丁敏絲毫不敢馬虎。
患者脖頸較短,一旦摘下面罩,其血氧飽和度就能瞬間降到80%左右。厚厚的防護服和護目鏡下,丁敏的視線也有點模糊,平時駕輕就熟的操作,現在也有點沒把握。
“必須一次成功!”丁敏在心里默默地給自己鼓勁。她開始著手準備,并讓護士計算操作時間,以便計算老人脫離呼吸機的最長時限。
一切準備就緒,護士摘下老人的呼吸機面罩,來不及讓患者做吞咽配合,丁敏憑手感和經驗快速插至預定長度。
僅僅8秒鐘!隔著護目鏡,丁敏看見了護士眼里的敬佩。
此時,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已降至78%,需要立即給他扣上面罩。看著他艱難呼吸緊張的樣子,丁敏俯下身子靠近老人,緊緊地握住老人冰冷的手,“別緊張,相信我。”
后來,看著老人的血氧飽和度升至91%,丁敏才放下心來。
“護士長,我好點了,你插管子吧。”患者主動開口。
“大爺,我已經插完了!”丁敏說。
“啊,我都沒有感覺到。”這時,老人突然反過手來,緊緊攥住了丁敏的手。那一刻,丁敏的的眼睛一下就濕潤了。對于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而言,看似轉眼一瞬,卻系生死于毫厘間。
暫別
平穩轉運,將病區整潔交還
2月22日晚,醫療隊接到消息,短暫休整。
丁敏心里松了口氣,不是因為終于可以休息,在她看來,一定是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然,戰士怎么能有機會下戰場?
而她唯一放心不下的,還是病房里的患者們,要把他們平安轉運到山東省第二批醫療隊新建的重癥監護病房里,雖然在同一棟樓,卻是不同的樓層。對于靠呼吸機維持呼吸的危重病號來說,一分一秒都不能多耽擱。
提前規劃路線,對接病房準備,甚至轉運路上可能出現的預案都已備好。自2月24日8點半開始,5名重癥、4名危重癥患者先后被轉運到了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七樓西區重癥監護病房。
平均七八名醫護人員轉移一名患者,沒有驚險、沒有意外,只是醫護人員身上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打濕。
重癥病房里能交流的患者不多,轉運完現有患者后,丁敏又去了趟普通病房,看望了先前從重癥轉出的患者陳先生。
“幸虧有山東醫療隊,山東醫療護理全國第一!你們的好,我都記在心里了!”再見面,那個需要坐著維持呼吸的重病號已經快要痊愈出院了。他激動地和丁敏擊掌,說了很多感謝的話。
其實,于丁敏、于醫療隊員來說,再苦再累,被認可都是值得。
回到病房,少了機器滴滴的報警聲,這里安靜地讓丁敏紅了眼眶。從山東濟南到湖北黃岡,不知不覺已經30日。丁敏知道,即便回來,也不會是這個病區了。轉運完病人,接下來就是收拾“戰場”。
分類、打包、整理,打掃衛生、清理垃圾……默契的隊員們沒有太多語言,卻將一個整整齊齊、干凈有序的病房交還給了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
病區沒有大門,為了識別半污染區,他們在入場時拉了一道紅繩作為警戒線。2月24日12點半左右,臨行前,丁敏將這條紅繩解開。含淚告別這個戰斗了30天的病房,丁敏忍不住看了一眼,又一眼……
有時,有此一眼,便定格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