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醫者初心】山東省立醫院黨員醫者李桂梅:用仁心仁術,護佑萬千生命健康
仁術仁心救死扶傷,她被家長稱贊為“妙手回春”的天使醫生,溫柔和藹待患如親,她是孩子們眼中親切的李阿姨、李奶奶,在她的精湛醫術和細心關愛下,一個個危重兒科內分泌小患者有如奇跡般恢復健康。她就是山東省立醫院兒科中醫黨總支第二黨支部書記、東院兒科主任李桂梅。
從醫三十余載,李桂梅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救死扶傷的精誠初心,救治了一位又一位患兒。從未離開臨床一線的李桂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黨員醫者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善對患者、精益求精。連日來,記者蹲點旁觀,記錄下李桂梅這名黨員醫者的初心和使命。
精研醫術撫平患兒“缺憾”:做兒童微笑的護航人
兒科也叫“啞科”,因為小的孩子幾乎都不會準確表達,要在這種情況下診治、救命,壓力巨大。“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其疾病病情進展快、個體差異大、病情易延續,更是導致疾病診治難上加難。”李桂梅說,就拿糖尿病來說, “三多一少”的癥狀可能問不出來,尤其是嬰幼兒,只能通過“孩子有沒有主動爬到媽媽身上找奶吃?有沒有見了水特別親?濺在地上的尿粘腳嗎?”等問題,來獲取蛛絲馬跡。
面對孩子和家長期盼的眼神,李桂梅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松懈,每次問診都特別仔細,不放過每一個并不明顯的癥狀,不漏掉任何一個可能,從而揪出狡猾的“健康殺手”。“針對患兒,要當機立斷,精確診斷。”李桂梅并不是憑感覺行事,她所有的診斷,都建立在堅實的專業基礎之上。長期的經驗積累,也讓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常常一眼就能發現問題所在,并且通過化驗檢查證實。
淄博8歲小女孩娜娜,渾身沒勁不想動,食欲差不長個,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家人曾帶她多地就診,卻被當成“心肌炎”治療一年多,花費上萬元但癥狀卻無明顯改善。
李桂梅正在給住院小患者進行檢查
李桂梅見到娜娜時,發現她身材矮胖、面色蠟黃、皮膚粗糙、面部臃腫,低鼻梁厚嘴唇,舌頭厚大表情呆滯,同時伴有心音低、心率慢等體征。積累數千例患者的診治經驗,李桂梅對這一典型面容再熟悉不過。“造成小兒呆小癥的罪魁禍首是甲狀腺功能減低癥,某些臨床癥狀與心肌炎、大腦發育不全、難治性貧血 等有相似之處,極易造成誤診。”
做完相關化驗后,李桂梅確診其為"橋本病"造成的甲狀腺功能減低癥,每天服用“優甲樂"等藥物,治療3個月后,娜娜的上述癥狀和體征獲得了極大改善,身高增高了5厘米,心音、心率恢復正常,學習成績也逐步提高,尤其變得愛說話了。經過5年的治療,娜娜已判若兩人,成長為一個楚楚動人的花季少女。
娜娜的經歷只是李桂梅眾多患者的一個縮影。李桂梅以心為燈,甘做兒童微笑的護航人。她始終秉承救死扶傷、患者生命大于天的理念,致力于撫平每一個孩子的“缺憾”,讓他們恢復健康和活力。
“您就像媽媽一樣為我治病,讓我找回自信,勇敢的做自己。”小患者竹子寫給李桂梅的情真意切的一封信,不僅訴說著濃濃的醫患情深,更是李桂梅仁心仁術的真實寫照。
竹子的媽媽是一位低磷性佝僂病患者,平時只能穿肥大的褲子進行遮掩。竹子雙腿也像媽媽一樣呈“O”型,眼看同齡小朋友到處跑著玩,她卻連走都走不了幾步就摔倒。四歲的竹子坐著輪椅,被家人帶著到處就醫,卻無數次被告知沒有辦法,最后她們抱著一線希望,找到李桂梅。
李桂梅憑借著高超的醫術進行規范化治療。治療三個月后,竹子可以自由走路了,半年后可以正常跑跳了,她甚至練起了芭蕾舞。以前走路就像小鴨子一樣的搖擺步伐,終于變成了小天鵝一般的輕盈優雅……“O”型腿、走路鴨步的小姑娘,變成雙腿筆直、亭亭玉立的美少女;面容臃腫、鼻梁低平的“丑小鴨”,變成面容清秀、棱角分明的“小天鵝”,李桂梅也常被人稱作兒童的“美容師”。
永遠把患者放在首位:對約不上號的患者從不限號
李桂梅深知,身為一名黨員醫者,必須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重,為群眾的身體健康服好務。而她,也正在時刻這樣做著。
9月16日中午,16歲的許天正在吃午飯,這時李桂梅專程來到他的病房。“孩子今天就可以出院了,回家以后多吃點蔬菜,可以適量吃點瘦肉……”李桂梅再次細細交代孩子和家長,出院以后的注意事項,細致到每天如何吃水果、幾點上床睡覺、怎樣運動才最好。
李桂梅與即將出院的許天合影留念
5年前,11歲的許天被確診為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從那以后,他每個假期都會回到山東省立醫院找李桂梅復查,病情一年比一年好轉,生長發育跟同齡的孩子一樣好。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許天的情況并不樂觀。“那時剛過完年沒多久,孩子連續感冒過兩次,突然有一天昏迷不醒。”許天爸爸說,孩子在那之前就變得不愛吃飯,嘴里還總有爛蘋果味,以前不尿床也突然變得尿床了,但是他從沒意識到,這是糖尿病發出的危險信號。
許天來就醫時,已經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失去意識昏迷不醒,血糖達26 mmol/L,好在搶救及時。“感覺特別幸運,因為遇到了李主任。”許天爸爸說,孩子住院以來,不管下了門診以后多么晚,李桂梅都會來病房看一眼孩子,出院后還給留了聯系方式,不管多忙都會接電話,指導孩子應該如何飲食、怎樣根據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的注射量等。
本來還擔心糖尿病影響孩子身高,看著眼前已經長到1.82米的帥小伙,沒有因為疾病留下任何后遺癥,許天爸爸情不自禁綻放出笑顏。
身為一名黨員和兒科醫生,李桂梅深知自己身上擔負的責任和使命,一個個奔著她而來的小生命,讓她絲毫不敢懈怠。為了讓更多患者及時得到正確有效的治療,她十幾年間對于約不上號、經人推薦來的外地患者,只要來就診她便加號診療,經常加班加點,假期里時常坐門診到深夜。8月底的一天,在看完最后一個患者后,時鐘的時間已經定格在了23:38,一個外地轉來醫院準備進行“垂體瘤”手術的患者家屬找到李桂梅。患者已經入院,家長苦苦等到深夜,就是為了要讓李桂梅再看一眼。李桂梅通過診治,發現患者是“原發性甲低并垂體病理性增生”,不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服用優甲樂3個月,“瘤樣垂體”完全可以恢復正常。聽到這話,患兒父母雙雙感動地淚流滿面……
在李桂梅的帶領下,山東省立醫院東院兒科團隊護佑萬千兒童健康,到目前為止,已經救治了上千例兒童糖尿病患兒,無一例死亡且健康茁壯成長,有的成為學校的全優生、有的被保送清華北大讀八年制研究生。
黨員醫者的精誠初心:不改對兒科的愛
“我就是革命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1982年,李桂梅考取原青島醫學院兒科系,致力于從事兒科事業,而那時,正是兒科醫生頗為緊缺的年代。1997年,博士畢業的李桂梅進入山東省立醫院兒科,從那以后她深深扎根于兒科內分泌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當中。
“因為加入了醫生這個光榮的行列,就有責任去維護患者的最大利益。”作為一名有著33年黨齡的老黨員,李桂梅一直身體力行入黨時的誓言。作為一名黨員醫者,她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更好更快地為患者治好病,在確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患者的苦痛,為患者節省每一分錢。
李桂梅正在安慰家長
9月25日,5歲的小美被帶到李桂梅的門診,身高只有93.5公分的小美,足足比同齡人矮了十幾公分,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她的終身高很可能都不到1.5米。李桂梅診斷其為“生長激素缺乏癥(GHD)”,小美最好盡早定期注射生長激素,這樣她的身高才能追趕上來。
李桂梅根據小美的年齡和體重,為其計算了生長激素的具體注射用量。“生長激素有一周打一次的,比較貴,但孩子依從性能好,也有短效的一天打一次的,便宜一點,但患兒天天打依從性差。”李桂梅計算之后,告訴家長不同治療方案的價格和利弊,與家長一起協商最佳的治療方案。
作為一名兒科醫師,李桂梅深知,要真正為百姓解除病痛,沒有精湛的醫療技術是不行的。于是,她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苦練過硬的基本功,在積累臨床經驗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觀點。
去年,李桂梅主持的項目《兒童垂體-靶腺功能低下診斷體系的建立及臨床應用》榮獲2017年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建立了兒童垂體-靶腺功能低下完整、可靠的診斷體系,可早期確診患兒并進行個體化治療,避免漏診誤診,顯著改善患兒的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及時識別和救治垂體功能低下患兒、減輕患兒家庭負擔,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們前不久接診了一名出生后因‘垂體缺如’造成嚴重低血糖驚厥、不會吸吮、不會吞咽、生命垂危的新生兒,輾轉3家醫院都未能明確診斷。”李桂梅的一名學生說起新近發生的一個病例。最終患兒在李桂梅團隊的精心搶救和恰當治療下轉危為安。
“讓孩子們恢復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快樂。”李桂梅樸實的話語背后,卻傾注了一名共產黨員勇于擔當,牢記使命的初衷。從醫30多年來,李桂梅始終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秉承一顆仁愛之心,練就一雙妙手,以仁心仁術,帶來萬眾安康;用精湛的醫術和暖心的服務,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為山東省立醫院東院兒科持續發展注入了榜樣的力量。
記者手記:醫術為根 醫德為本
行醫三十余載,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李桂梅迎來送走一位位患者,竭盡所能不愧對那一雙雙信賴的目光。在這之中,她深深地感到,從醫者不光要有高超的醫術,敏銳的判斷力和快速的反應,還需要有一份無私的情懷。
她從心底將每一位患者當成朋友,常常與他們處成親人。遇到病房沒床的糖尿病患兒,她將孩子帶到家中,與自己的女兒同吃同住。晚上十點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從昏迷中醒來了要吃東西,她將到處買不到飯的家長帶回家里,自己做飯給他們吃。
堅守臨床一線32年,很難統計李桂梅到底醫治了多少患者,讓多少患病的幼小生命重獲新生。每每思慮患者,李桂梅都深感肩上責任之重,這樣的使命感也讓她意識到,醫生不僅要身懷絕技,更要飽含仁心。
8歲的小女孩被診斷為糖尿病,家長一時無法接受抱頭痛哭,李桂梅對此感同身受。她深知家長的這種痛苦,默默將手搭到他們的背上,耐心安慰他們,通過堅定地話語,傳遞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和勇氣。
在李桂梅的辦公室,專業書籍和雜志擺滿了整整一面墻,其中一座擺臺頗為顯眼,上面刻著“仁德之醫,圣人之術”,這是一位醫學前輩給她的褒獎之語,李桂梅將其當做從醫的最高追求,在一次次的救死扶傷中,體會到別人無法體會的幸福和滿足,并以此不斷鞭策、激勵自己,從未停下行醫治病救人的腳步。
黨員醫者的初心和使命,就在一次次腳踏實地的救死扶傷中,不斷傳承著。
下一篇: 【醫院電視專欄:百年省醫】拯救致命瘤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