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科技日報》創新助力完美蝶變
刀尖上的“舞者”
十年前,神經外科一年做600臺手術,只有36張床位,總收入800萬元。
十年后,神經外科一年做了3170臺手術,擁有160張床位,外加一走廊臨時床位,總收入1.6億元。
十年間,神經外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精湛的技術,優質的服務備受患者稱道。其成功的秘籍何在?在驕人成績的背后,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神經外科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無聞到榮光,靠的又是什么?
神經外科主任龐琦魁梧敦實的身材,平易近人的微笑,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親和力,使人一見就有一種信任、踏實和親近的感覺。
2003年,龐琦從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的崗位辭職,來到省立醫院神經外科當起了學科帶頭人。為什么?龐琦淡然一笑說,自己對從政當官絲毫沒有興趣,而從骨子里就喜歡神經外科這個專業。
喬布斯的夢想是“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龐琦的人生夢想如同一轍,“活著是為了改變患者痛苦的命運。”在他眼里,當無數患者憂愁而來、歡顏而去,重新點亮生命之燈時的快慰,便是他人生的最大滿足。
“你及你的團隊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績,是否比別人要付出的更多?”。龐琦的回答很實在,他說選擇神經外科就意味著選擇“艱險”和“艱辛”。
龐琦坦承,普通百姓對神經外科的了解,大多是通過電視劇《心術》中那血淋淋的開顱手術鏡頭,讓人心驚膽戰。事實的確也差不多,由于大腦的結構過于復雜、精細,其病情瞬息萬變, 既要把粘在血管上的腫瘤切除干凈,又要盡可能不影響周圍密如蛛網的神經、血管,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對于神經外科醫生來說,在這樣重要的部位動手術,的確不容絲毫閃失。開顱手術時常出現大出血,患者心臟衰竭等突發情況,手術風險大,病死率高,有時腫瘤與正常神經僅差幾毫米,切除時必須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必須做到膽大心細。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所以神經外科醫生被譽為“在刀尖上跳舞”“拆彈(切除腫瘤)專家”一點也不為過。毫不夸張地說,他們的工作就是險中求勝,每天在驚險中小心翼翼的為患者摘除病灶。呼吸之間,絲毫之處,一個鮮活的生命可能從此活蹦亂跳,充滿陽光,也可能悍然逝去。
“腦部手術與其他手術不同,這是一個高度精細化的過程,醫生的眼睛看的是顯微鏡或是電腦顯示屏,手卻在患者大腦操作,思維又是在盡快盡細盡全地清除病灶。神經外科醫生的辛苦是其他科室醫生所不能比的。有時手術長達幾十個小時,中間連喝口水的功夫都沒有。”副主任郭華接過話茬。
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不但要精通外科手術技術,還要有豐厚的內科底蘊,培養一位神經外科醫師也是所有醫學專業中時間最長和要求最高的。在歐美國家,其他科室的醫生上崗前需培訓學習2-3年,而神經外科醫生則要求培訓7年以上,足見腦部手術之復雜、之難險。
正是深知神經外科專業如此艱辛與艱險,龐琦時常告誡他的團隊及學生,要耐得住寂寞,倍加努力,厚積薄發。
不驕躁,不夸飾。龐琦在神經外科創新的路上篤定前行,每一個腳印都是腳踏實地的標
上一篇: 分類管理老年肝病
下一篇: 《大眾日報》霧霾來襲,謹防呼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