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那碗粥
那天帶母親復查,檢查結束之后在醫(yī)院附近的餐館吃早飯。點餐時,赫然發(fā)現(xiàn)有“粥”,便滿心歡喜地盛了一碗。坐下后迫不及待嘗了一口,粥爽口濃郁,可香味卻寡淡許多。
糊粥,山東魯西南地區(qū)特色名吃之一,相傳為漢劉邦呂后所創(chuàng),呂氏后人代代相傳至今。具體做法如下:把小米和大豆磨成細面 ,以一定比例兌水攪勻成糊,把鐵鍋干燒至通紅,然后把少量面糊倒入鍋內(nèi),此粥特點為入口米香,豆香甚濃,略有糊味,故稱糊粥。
小時候,家里每年冬天趕集會賣家具。趕集會講究一個“早”字,家具又屬大物件,裝車搬運擺放甚是耗費時間,大人們四五點就起床,故無暇吃早飯。待趕到集會一切安置妥當,約莫七八點鐘,便是早飯時間。攤販的吆喝聲、碗筷的碰擊聲、油鍋的滋滋聲、喝湯的吧唧聲在煙霧中此起彼伏,絲絲縷縷黃燦燦的陽光驅散了霧障霜凝的冬日清晨,油條、雞蛋包、豆?jié){、胡辣湯、粥的香氣在人群中彌漫,集會開市了。寒假時,但凡離家近的集會,不需那么早起床,母親都會把我們叫起來去湊熱鬧。琳瑯滿目的早飯中,我最喜歡喝粥,當冒著熱氣的大瓷碗端上桌時,豆香夾雜著糊香迎面撲來,便實在忍不住等粥放涼一些,吸溜吸溜喝起來,濃郁醇厚的口感配著酥脆的油條,幸福感油然而生,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就是人間美味。
初三時我住校,每兩周回家一次。一日上午沒課,下午考試,也許是迫于考試的壓力,當天早晨異常想回家,便打電話給母親,她顧慮我坐車回家再返校過于勞累影響下午考試,又擔心我情緒低落心情不好,猶豫之下還是說:“回來吧,路上注意安全。”買票坐車到家已經(jīng)10點多,母親并未在家,11點時她回來了,手里提著一桶粥,我埋怨她回來太晚耽誤了做飯。母親凍得通紅的臉上充滿了愧疚之意,脫下外套便匆忙準備午飯,我吃著午飯時,她又連忙準備返校帶的水果和零食。吃完午飯快1點了,母親來不及吃飯,趕緊拎著大包小包送我去坐車。從家里到學校大約20分鐘車程,車是路過的城際客車,因而沒有固定站點,只要路邊有人招手示意,他們便會停下來。不知為什么,當天路上車特別少,偶爾過去一輛車也是飛馳而過,完全不理會寒風中急迫等待的我們。10分鐘、20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后方依然空無一車,只有寒冬白日下干裂的馬路。眼看要誤了下午兩點的考試,我快急哭了,沖著一直在路邊招手“攔車”的母親大喊,埋怨她為什么要去買粥,為什么做飯那么晚,為什么爸爸不在家無法開車送我……突然,母親一把把我拉上自行車,奮力地一路向北騎去,我的抱怨聲消散在凜冽的寒風里,但母親的粗大的喘息聲卻格外清晰。她弓著身吃力蹬著,每一次彎腰起身似乎都要耗盡全身力氣,車身左搖右擺,逆風前行。母親大聲叮囑我,看著后方來車。我坐在車子后座度秒如年,就這樣挪動了一米、兩米、三米……不知過了多久,終于有車肯停了下來,母親趕緊把我送上車安頓好。車緩緩的開走了,我在最后一排找到座位坐下來,摸到包里硬硬的物件,原來是保溫桶,擰開蓋子,粥的糊香撲面而來,我趕忙轉過身透過車窗,看到母親彎下腰氣喘吁吁,眼睛卻望著我遠行的方向,慢慢地母親的身影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模糊的視線中。寒冷冬日里,冷清的馬路上,母親顯得渺小而又強大。我抱緊了懷里的包,頓時淚流滿面。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轉眼間,我也已到而立之年,為人妻為人母,望著年過半百的母親,總是哀嘆時光的殘忍,它搶走了母親的童年,耗盡了母親的青春,在她臉上捏出了折痕。而少不更事的我們,因為幼稚狂妄、叛逆無知、自以為是,又徒增母親的煩惱,甚至令她傷心。在外求學工作十余年,每次回家,母親都提前曬好被褥,收拾房間,噓寒問暖,不經(jīng)意間提及想吃的飯食,下一餐會立刻出現(xiàn)在面前。母親覺得她無法在工作上給我們提供幫助,便要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彌補我們在別處的委屈和失意。
我們占據(jù)了母親世界的全部,與其說懷念的是粥,不如說是童年的味道,更是那些整日依偎在母親身旁和兄妹朝夕相處的日子。
曾經(jīng)夢魘母親滿頭白發(fā),拄著拐杖漸漸離我遠去,我伸手去抓她的衣角,它們卻在指縫中溜走,剩下我獨自痛哭不知所措,對失去的恐懼令我瑟瑟發(fā)抖。現(xiàn)在每每想起那個夢境,依然不能自已。蔡崇達先生在《皮囊》中提到,他一直像個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為什么時光列車開得這么快,為什么還要有各自那么多分岔路。我感同身受,正是在一個個分岔路中,我們離家、成家,離別、失去。
一年之中,難得有幾次假期,所以回家陪伴母親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有人喜歡旅行,可我總學不會那么輕盈的踏上旅途。因為,我更愿意回到一個地方,守著我愛的人,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