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疑難危重提升工程】山東省立醫院心內科趙鵬:到葛均波院士團隊工作的地方學習前沿技術(一)
人才是實現省醫振興、贏得主動的戰略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省醫振興發展的戰略支撐。去年年底我院“葛均波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為更好發揮院士工作站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提升我院心血管專業的急、難、疑病癥的診治水平,進一步提高學術科研能力,近日我院心內科選派副主任醫師趙鵬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進行交流學習。
讓我們跟隨趙鵬醫生一起,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看一看他在葛均波院士團隊學習和工作的經歷。
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復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科室齊全,綜合實力雄厚。心臟病診治是醫院的重點和特色,水平始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是中科院院士,長江計劃特聘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是國內頂尖、國際知名的心臟病學專家,是醫學界的領軍人物。葛院士在冠心病及心臟瓣膜病的介入診治領域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中山醫院心血管病門診及病房樓
介入室通道
3月4日下午,趙鵬到達中山醫院,次日一早就進入心內科介入室投入到學習中。中山醫院介入室的硬件設施一流,有八間心臟專用DSA室,兩間心內外復合手術室,心內科介入設備如IVUS,OCT,FFR,旋磨機,房顫消融的三維CARTO,最先進的心臟實時三維超聲等配備齊全。介入室的工作氛圍緊張有序,早七點半十個工作間準時全部開工,每天至少要進行一百八十臺手術,從患者的等候、手術到送回病房及手術談話都設置專門的房間、通道和管理人員,流程的規范有序保證了手術的有序順利安全開展。介入室醫護人員工作“拼命”,七點半準時開始手術,意味著醫護人員七點前就要各就各位,一直工作到夜里十點是常態,拼到半夜十二點也很常見。
緊張有序的工作
趙鵬醫生此次學習的重點是心內科介入治療,特別是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CTO)及結構性心臟病方面的介入治療。冠脈 CTO 介入治療因其治療的成功率較低,手術并發癥高,被稱為冠脈介入領域“最后未被攻克的堡壘”, 因此其介入成功率成為評判該核心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冠脈介入治療技術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馬劍英教授指導手術
趙鵬醫生在葛院士團隊馬劍英教授指導下進行手術操作學習,特別是CTO逆向開通技術。逆向技術是指通過對側或同側側支循環血管所形成的交通血管,或經過外科搭橋術后的橋血管進入閉塞病變遠端, 應用微創導絲從堵塞血管的兩段夾擊打通病變處,進行犯罪病變的介入治療。
CTO逆向開通技術
傳統外科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需要建立體外循環,使患者心臟停跳,醫生在靜止的心臟上進行手術。而TAVI(主動脈瓣置換術)手術則是在心臟正常跳動的狀態下,通過股動脈輸送人工瓣膜——瓣膜就位后釋放——人工瓣膜膨脹張開,替換原來重度狹窄的主動脈瓣。手術臺上沒有了刀光血影,避免了開胸、體外循環、心臟停跳,也避免了對其他重要臟器的損傷。趙鵬醫生在葛院士團隊周達新教授手術組進行TAVI手術操作學習。
周達新教授手術組進行TAVI手術
葛均波院士與周達新教授手術組
趙鵬醫生還觀摩了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MitraClip)。導管二尖瓣鉗夾術術是在外科修緣對緣二尖瓣修復技術的啟發下,采用類似的技術原理,使用一個特制的二尖瓣鉗夾器夾合器(Clip),經人體血管到達心臟,在三維超聲引導下,夾住二尖瓣兩個葉的中部,使二尖瓣在收縮期由大的單孔變成小的雙孔,從而減少二尖瓣反流。二尖瓣鉗夾術將來會作為作為重度二尖瓣返流且外科手術高危患者的一種新的微創導管介入治療。目前只有上海中山和北京阜外兩家醫院開展,且中山醫院開展較早,手術技術相對成熟。
三維超聲引導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MitraClip)
心內科 趙鵬
交流學習生活是艱苦勞累的,是磨練,是考驗。趙鵬醫生作為醫院和科室選派的學習代表,決心不負重托,“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好“交流的使者”,為后續院士工作站的開展做貢獻。同時,科室將以葛均波院士工作站的設立為契機,搶抓機遇,努力創新,積極發揮引導作用,營造 “重人才、重科研、重臨床”的良好氛圍,努力提升醫院學科建設水平和綜合實力,為省立醫院的跨越式發展添新動能,增新活力。
接下來,趙鵬醫生將繼續分享他在葛均波院士團隊學習和工作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