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人口健康報】和“記憶殺手”的博弈 我們并非無能為力——神經內科主任杜怡峰教授談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
有一種疾病,有人把它比喻做“記憶殺手”,它可以像橡皮擦一樣抹掉大腦中的記憶,讓人漸漸忘記自己與世界的所有關聯,直至忘記自己是誰,失去所有的能力。
這種疾病的可怕之處還在于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國患病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據預測,20年后這個數據還會乘以2!據媒體報道,這種疾病已被列為美國第六大死因,也是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大因素,僅次于心臟病和癌癥。
該病發病率如此之高,就連英國前首相被稱為“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美國前總統老布什,還有憑借《百年孤單》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巨匠加西亞·馬爾克斯等名人在晚年也未能逃過這種疾病的魔爪。
看到這里,你可能已經猜出,這種可怕的疾病就是“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癡呆癥已嚴重威脅著國人健康和家庭和諧。
近日,記者專訪了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杜怡峰,走進這位神經內科專家的世界,去傾聽他與患者之間的真情故事,去品味他與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的不解之緣。
導致人類失能最嚴重的疾病
72歲的陳蓉老人是杜怡峰接診過的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有4年多的病程,而且病情在逐漸加重。尤其是近半年來,老人經常凌晨起床為家人準備早餐,每當看著熱氣從熬開的米粥里裊裊升起,蒼老的臉上漸漸顯現笑容。她心中掛念著要去上班的家人,但卻不知道,此時的時鐘才剛剛跨過凌晨三點的刻度;家里加上她總共三個人,而那鍋粥足夠七八人食用。
這些年來,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就如同此時的深夜,無時無刻不在悄悄吞噬著這位古稀老人的記憶。
杜怡峰每次門診都會接診病情不一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平均每次門診中大約有30%-40%為此類疾病患者。但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就診時間普遍偏晚,能夠做到早發現早就診的不足30%。“目前世界上沒有哪種疾病像阿爾茨海默癥一樣,能夠如此嚴重地導致人類失能,而且它的進程是進行性發展的、不可逆轉的,且影響人群巨大。”杜怡峰告訴記者。
據權威統計,70歲以上老年人的患病幾率達10%-15%,80歲以上老人的患病率更是達到了20%-30%。并且,從罹患此類疾病開始大約4-5年后就逐漸出現明顯的失能,大多數患者的生存期約為10-15年。
從2000年開始至今,杜怡峰一直從事阿爾茨海默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將近20年的時間里,杜怡峰行走在與這個沉默卻又無比強大的“敵人”角力的道路上,在與“記憶殺手”博弈的崎嶇醫路上,苦苦為患者追尋一線生機。
與很多其他診療技術成熟的疾病不同,阿爾茨海默癥是一個公認的世界難題,一旦罹患此種疾病是不可逆的。目前的醫療水平只能延緩過程,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至于理想中完全治愈的“天花板”,依然顯得高不可攀。但是杜怡峰依然義無反顧地在這條路上艱難前行,數十年來頗有些“一入江湖歲月催”的意味,他面對著一些患者家人的抱怨和失望,同時更肩負著萬千家庭的希望。
談到這些年的困難和艱辛,杜怡峰卻一笑而過。他舉例說就像投資,如果一個人投入十萬而只收回了八萬,投資人肯定是不滿意的,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目前就存在這樣的困境。單從表面上看,阿爾茨海默癥診療過程中存在明顯的治療投入與療效回報的比例失衡,這也是導致不少患者家人抱怨和患者治療依從性低的重要原因。但從臨床循證的證據來看,能接受早期診斷和系統治療的患者還是會明顯獲益的。
“舉例來說,一位患者不接受系統治療可能3-5年后就會逐漸出現失能的表現;但如果通過系統和規范治療,患者可能會延緩至6-7年后才出現明顯的失能,整個病程的進展速度會很大程度上放緩,相應的病人生存期也就會延長,但是這兩種好的結果患者與家屬是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來的,只有醫生和相關研究人員通過臨床研究和觀察,才能從研究數據中得出。”杜怡峰說。
誤區比疾病更可怕
令杜怡峰真正擔憂的并不是患者和家屬的抱怨和誤解,而是目前群眾對于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防治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對該病存在的很多根深蒂固的認識誤區。
“老百姓平時總是會說‘老糊涂’,好像老了變糊涂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就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誤區。”杜怡峰告訴記者。人上了年紀,記性變差的確較普遍,但同樣都是遺忘,卻可能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一種情況我們叫做老年人良性健忘癥,這是人類隨著年齡增長的自然規律,偶爾會忘事,但是發展很慢,不影響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第二種即被我們俗稱為老年癡呆的阿爾茨海默癥卻不是如此,它的進程逐漸發展,最終會影響人的生存能力,嚴重時連基本的刷牙、穿衣,甚至吃飯能力都會喪失。”杜怡峰說。
阿爾茨海默癥患病早期,患者最突出的癥狀是出現記憶力下降,尤其是情景記憶障礙,此后接著就是定向、計算、理解判斷等方面都會逐漸出現障礙,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能力也會逐漸下降。最后,病人還會表現出一些精神行為的異常,例如幻覺、妄想、晚間睡眠障礙,另外,病人還可能出現易怒或者傷人毀物的情況。
阿爾茨海默癥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自知力的喪失,普通人一旦打噴嚏、流鼻涕或者頭疼,就知道感冒了或者生病了,但是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并不能知道自己患病,他們已經無法將人體的各種反應與疾病相互聯系起來。最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很多患者家屬并不能及時了解和認清這種疾病的危害,直到發現老人病情嚴重了,甚至是老人走失了才后悔莫及。打造最專業團隊幫助患者
在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內科病房,記者見到了不少在此住院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與很多疾病患者不同,他們需要醫務人員和家屬更為精心的照料,甚至是寸步不離。
在認知障礙與變性病區中,為了防止長期患病患者出現抑郁輕生的念頭,病房的窗戶都是進行過專門設計的,而每個患者的手腕上也都會帶有一個黃色的手環,上面有患者姓名以及親屬的電話,防止他們走失。
杜怡峰指出,對于罹患這類疾病的患者,家屬能夠早發現、早重視,病人有較好的依從性,都是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的關鍵。
五年之前,在杜怡峰的帶領下,山東省立醫院成立了記憶門診,這也是我國針對阿爾茨海默癥最早成立的記憶門診之一,長期致力于為認知障礙和癡呆患者提供規范化的診斷與治療,并為照料者提供輔導與幫助。2014年被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老年癡呆及相關疾病專業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記憶門診”。
在這里,患者可以通過神經心理檢測室進行包括癡呆篩查量表、各項分認知域檢測及評估等,這也是疾病診斷、鑒別不可缺少的輔助檢查方法。
在認知障礙與變性病區,杜怡峰和他的團隊致力于早期診斷的研究,并結合神經心理測評、血液標志物、影像學檢查、腦脊液檢測等診療技術。同時他們還組建了認知障礙患者特色護理團隊,在防走失、飲食護理、精神行為異常照護、睡眠紊亂護理、照護者支持等方面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
雖然目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無法治愈,但是在山東省立醫院的記憶門診和病區,通過生活方式干預、營養支持、認知訓練、經顱磁刺激等非藥物治療方法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尤其是在老年認知障礙患者的認知和言語早期康復診療上,能夠有效延緩發病和疾病進展。
“我們在陽谷也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科研團隊,目前建立了樣本6000余人的隊列,從不同角度去觀察阿爾茨海默癥,及時發現高危因素,從而進行及時的觀察和研究。”杜怡峰介紹說。
四大危險因素應引起重視
杜怡峰告訴記者:“阿爾茨海默癥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癥,另一種是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癥。其中,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年齡較早,大多數在60歲之前發病,有的患者40歲左右就發病了,但是這種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癥只占了5%左右。而大多數患者在60歲后發病,我們稱之為散發性老年癡呆。”
目前的研究證實阿爾茨海默癥的危險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年齡的增長,通常60歲以上人群就應該對此病引起足夠的重視。其次是文化程度,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罹患阿爾茨海默癥的幾率就越低,反之,文化程度越低,患病幾率也隨之增加。這是因為用腦越多的人,其認知儲備也就越豐厚,而其中年輕時的認知儲備尤為重要。“這就像年輕時多運動,年老之后運動能力就衰退慢是一個道理。”杜怡峰說。第三個方面是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吸煙、醺酒以及經常熬夜等不規律的生活方式,都會增加罹患阿爾茨海默癥的幾率。除此之外,杜怡峰談到第四點就是要防止腦血管危險因素和腦外傷的出現,因為有腦血管危險因素和腦外傷病史的人群,罹患這類疾病的風險也會更大。
有統計顯示,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阿爾茨海默癥已經成為潛伏在老年人群體中的危險“殺手”。
杜怡峰和他的團隊選擇的這條道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依然不會輕松,沿途之上也許少了掌聲與鮮花,但是他們依然義無反顧。
“每當我在門診上看到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的老人,已經不認得自己的孩子時,每當我看到那些相伴一生的老夫妻相視而不能相識時,我的心里就感到很沉重,這也堅定了我要把阿爾茨海默癥研究堅持下去的決心,這是責任的驅使,更是醫者的天職。”杜怡峰這樣告訴記者。(應要求文中患者系化名)專家簡介
杜怡峰,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及防治的臨床研究。近年來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在陽谷縣閆樓鎮建立了基于社區老年人群的“山東陽谷老化與癡呆隊列研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包括流行病學資料、認知功能評估、影像學檢查和生物標本庫的“Shandong YOUNG Cohort Study”數據庫。目前承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延緩老年癡呆和失能的隨機化對照多模干預研究》(MINDCHINA),MIND-CHINA項目已成為國際同步進行的老年癡呆癥多模干預聯盟的五大分中心之一(WORLD WIDE FINGERS,http://wwfingers.com/)。近年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瑞國際合作項目(NSFC-VR)、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重大課題20余項,總科研經費達1000萬元。(2)累計發表SCI論文四十余篇,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第一位),山東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四項。參與制訂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神經病學》、《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等專業教材及中英文專著數部。擔任《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副總編、《中華神經科雜志》、《中華診斷學雜志》、《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中華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礙雜志》、《中國神經免疫和神經疾病雜志》和《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等多部學術刊物審稿人。目前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C)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認知障礙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神經內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會長、山東省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協會會長等職務。
相關鏈接山東省立醫院認知障礙與變性病區簡介
病區位于山東省立醫院中心院區,現由1名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1名住院醫師、2名神經心理測評員和1名認知語言康復師組成,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診療水平最高的老年認知障礙疾病防治中心之一。
建立山東省首家記憶門診
在臨床診療方面,針對記憶力下降等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提供專病專治和個體化治療,減少就診時間,開展全面神經心理測驗和規范診療流程。制定干預方案組建老年性癡呆多學科會診平臺(MDT),制訂了多靶點、多環節、多維度聯合干預方案,探索早期干預和中西醫結合的藥物治療方式。
推行生活方式干預、營養支持、認知訓練、經顱磁刺激等非藥物治療方法。尤其是在老年認知障礙患者的認知和言語早期康復診療上,采用了現有國內先進的計算機認知評定及康復治療系統和LOTCA評定箱等,從而有效延緩發病和疾病進展。
擁有專業護理團隊
癡呆患者晚期多合并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褥瘡、營養不良等并發癥,病區組建了專業的癡呆護理團隊,在防走失、飲食護理、精神行為異常照護、睡眠紊亂護理、照護者支持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開展宣教和義診活動
推廣老年性癡呆早期發現、早期就診、早期治療的理念,給予癡呆照護者具體可行的照護指導和心理支持。
同時舉辦認知障礙培訓班和學術沙龍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講授認知障礙領域相關神經解剖學、診斷標準、神經影像學和神經心理學等內容,提高全省癡呆診療水平。
參與臨床試驗
參與多項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為癡呆領域特別是老年性癡呆和血管性癡呆的新藥研發做出大量探索性工作,提供真實、完整、規范的臨床試驗數據。
科研引領
在科研方面,團隊在杜怡峰教授的帶領下,率先在國內建立了“山東陽谷老化與癡呆研究隊列”,并開展了我國AD相關危險因素的篩查和早期防控研究。
在國內率先構建了“山東省阿爾茨海默病臨床數據和標本資源庫”,已成為山東省健康醫療大數據分中心之一。
該團隊承擔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AD癡呆前階段危險因素綜合干預項目”已成為全球同步進行的AD多模干預研究聯盟五大分中心之一。
項目組領銜開展的中國癡呆癥多模干預研究已于2018年9月份順利完成基線調查,入組陽谷縣閆樓鎮60歲以上老年人6000名左右,是聯盟中規模最大的干預人群。項目組還圍繞老年癡呆癥建立了多個國內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