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媒體報道】推動山東創傷急救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山東省立醫院發揮引領作用促創傷急救水平提升
創傷是目前全球殘疾的首要原因。在我國,創傷的致死率居腫瘤、心血管、腦血管病后第4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創傷為44歲以下人群第1位死亡原因,而創傷死亡最重要原因是交通傷,交通傷是15歲~29歲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我國每年因交通傷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25萬。
2018年4月20日,一項健康福利在齊魯落地——掛靠在山東省立醫院的山東省創傷中心成立。從此,在山東省創傷救治歷史上,因為這個中心的成立,改變了全省創傷救治的理念,完善了創傷救治體系,提升了創傷救治整體水平。這不僅為健康山東建設 助力,更讓無數患者及家庭受益。
“為了這一天,我們努力了十幾年。”山東省創傷中心主任、山東省立醫院副院長李樂平說。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山東省立醫院創傷骨科歷經60載發展積淀,尤其是十幾年的秣馬厲兵,才迎來了以醫院創傷骨科為依托,整合急診外科等相關科室,形成山東省創傷中心。
旗幟豎起來,體系和機制建起來。在成立一年多的時間里,山東省創傷中心對內夯實中心自身根基,對外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指導山東省三級創傷中心建設,為推動山東創傷急救水平走在全國前列不斷努力。到目前為止,山東省創傷中心建設初見成效,為提升全省創傷救治水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整合架構
夯實中心創傷救治根基 構建完備的創傷救治組織框架
“相比于其他幾個中心的建設,創 傷中心建設面對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山東省創傷中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立醫院創傷中心首席專家周東生侃侃而談。他說,創傷的類型復雜,可能涉及全身各個部位,即使是一個部位的創傷,也很復雜,不僅輕重緩急程度不一,而且涉及的科室多;創傷中心在我國剛剛起步,國內創傷救治做得好的較少,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可以復制。而山東作為醫療和人口大省,長期以來,由于諸多原因,全省的創傷救治整體水平不高,特別是對于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救治存在很多問題,所以,中心的建立迫在眉睫。
據介紹,適逢國家建立“五大中心”的有利時機,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將這個重大的機遇交給山東省立醫院,因為其創傷骨科經過多年積淀,創傷救治的基礎好、底子牢,在臨床、學術和科研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可以依托省立醫院這個標桿,從技術規范和質量控制層面,引領和推動全省創傷救治水平的提升。
“創傷中心不是掛個牌子就了事,而是實實在在提升。由于創傷急救的復雜性,必須整合多科室的力量。這就需要構建組織上的保障,必須由院領導親自掛帥,以保證令出必行,多學科聯合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以最快的速度救治創傷病人。”李樂平說。
省立醫院高度重視創傷中心建設,為中心搭建了專門的組織架構。自成立以來,醫院積極推進和改進創傷中心建設,首先整合架構,由創傷骨科牽頭,整合普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等,成立了醫院創傷中心;建立了創傷救治專家庫,專家委員會主任由李樂平副院長兼任,周東生教授為首席專家,下設普外科、胸外科、神外科等多學科專家團隊;成立了院內創傷救治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下設辦公室, 負責建立工作制度和創傷中心的日常管理;并構建了全省急救網絡及會診平臺。建立了創傷搶救單元,組建創傷 ICU;對院前急救科及“120”系統改進。院前、院內一體化,收治病人信息入數據庫;“120”網絡納入創傷救治體系,完成多次創傷患者救治。
多發傷的救治涉及多學科的知識,這對創傷科醫生提出了高要求,除了做到一專多能外,還需強化整體救 治意識和各專業組之間的密切配合。為此,省立醫院院內定期舉辦創傷中心培訓會,組織專家講授多發傷的救治,心肺復蘇指南解讀,普外科急癥處理,神經外科急癥處理,創傷評分系統等專業知識,快速提升多學科醫生的創傷搶救能力。
2018年11月,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省立醫院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對創傷中心建設的評審工作。如今,作為山東省最高級別的 創傷中心,山東省創傷中心目前包括中心院區及東院區兩院區的5 個病區,132張床位,包括院前急救科、創傷搶救室、創傷病房、創傷 ICU、創傷康復等醫療單元,有專業的康復師及康復室,共擁有醫護人員150余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0人。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如遠程會診系統、計算機導航輔助手術系統、3D打印系統以及國際領先的康復系列設備,對多發傷、嚴重傷,尤其是骨盆骨折的急救水平居于全國前列。
關鍵詞:流程改善
一體化救治流程 讓搶救成功率向前邁了一大步
3月20日,患者文某被緊急送往省立醫院。患者為高處墜落傷,休克,全身多處骨折,頭面部外傷(顱骨骨 折、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挫裂傷),胸部外傷(多發肋骨骨折、雙肺挫傷、雙側 胸腔積液、雙側氣胸、雙側肺不張)。在醫院多學科專家的緊急救治下,患者獲得了新生。
此例嚴重胸部外傷致胸廓碎裂傷、心臟外傷患者的成功救治,是該院創傷骨科、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心內科、麻醉手術科、耳鼻 咽喉科、重癥醫學科等科室協作,完成的又一例“生命奇跡”,體現了創傷中心一體化救治流程的力量。
多學科聯合救治(MDT)中,省立醫院各科室發揮診療技術優勢,為患者設計最佳診療方案,形成一體化的診治模式;多學科探討,在時間、速度、合作上較之前展現出巨大優勢,使患者獲得更科學、更全面、更優化的診療方案。
據了解,原先的救治流程(最少需要5步):患者打電話求診,“120”出 轉運病人,急診醫生初步評估和處理,根據初步評估呼叫相關專業醫生會診,進行相關檢查,專科醫生給予最 治療。
“以前的救治流程運轉慢,有些復合多發傷病人能救活,但效率低;嚴重的就會死亡。”周東生感慨地說。以前沒有建立系統的救治流程,病人等醫生會診,死亡率和致殘率居高不下。
中心成立后,完善了系統化救治體系,實現了遠程平臺多學科一體化救治——患者打電話求診,“120”出車轉運,轉運中患者資料上傳平臺,多學科專家直接同時會診,患者抵達時,專家團隊、手術室已準備好,多學科專家由順序性串聯會診到同時性并聯會診。
因為有堅實的組織保障,醫院創傷中心專家庫成員來自20個科室,每月、每天都有聽急診的醫生,專家庫成員每天24小時隨叫隨到。病人送達前,院前急救、多學科專家庫成員一起等待病人到來,立即開展會診并施行搶救,多學科一體化救治病人,是“醫生等著病人上門”。
流程改善是關鍵。從“病人等醫 院會診”到“醫生等著病人上門”,這是救治理念的巨大改變,帶來的變化是什么?
救治流程能縮短40分鐘至1小時,這是為生命爭取的時間。
據了解,山東省創傷中心依托省立醫院成立后,首先明確了建設的任務職責,一是搭建完備健全的組織架構,構建了一體化救治流程,從管理模式和流程改善上為生命救治最大限度爭取時間,每個環節盡量實現“零間隔”,讓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救治。二是對山東省其他醫院創傷中心建設起到指導、規范和質控作用。通過中心建設,為嚴重傷、多發傷的患者,縮短了救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成活率,減少了致殘率。
“時間就是生命。現在每個月都有幾名危重創傷患者因為一體化流程,得到了快速、及時的救治。”創傷骨科醫生董先磊說。
山東省創傷中心還構建了遠程醫學平臺,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全省發 生的創傷患者傷情,充分發揮一體化救治的優勢,打通生命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提高了全省創傷救治的信息化水平。
“好與不好全在分秒之間,我們就是扎扎實實地做,為病人爭取保命的時間。”李樂平說。從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到構建組織架構實現一體化救治,山東省創傷中心一直在努力。
關鍵詞:有所為
發揮旗幟引領作用 打造全省創傷中心的救治網絡
2018年9月27日,山東省創傷中心舉辦第一屆創傷救治規范化論壇,邀請全國知名專家進行專題授課,同時成立了學術組織——山東省創傷救治聯盟。
“中心是行政組織,聯盟是學術組織。兩者并行發揮作用,共同推動全省創傷搶救能力的提升。”山東省創傷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創傷救治聯盟秘書長、省立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李連欣介紹。 山東省創傷中心成立以來,截至目前,已評估驗收省級創傷中心3家, 掛牌創傷救治聯盟單位17家,進行學術交流20余次。
“牌子不重要,關鍵是有所為。”李樂平強調,創傷中心和聯盟不是虛名,它的真正內涵是促進區域分級診療,只有撲下身子,為百姓實實在在做點事兒,才是掛牌的真正意義。
在這個理念引領下,山東省創傷中心成立了專家委員會,并制訂了《山東省創傷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對全省三級創傷中心建設進行指導。
2018年底,組織國內及省內創傷領域專家開展省級創傷中心評審工作,對山東省立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進行了現場評審。
為了推進山東省創傷救治聯盟的建設工作,配合中國創傷救治聯盟的建設精神及工作部署,他們吸收了多家符合條件的醫療單位加入山東創傷救治聯盟及中國創傷救治聯盟,通過聯盟的掛牌與檢查將創傷中心建設的原則及創傷救治的理念送到基層醫院。用3年時間,打造全省創傷中心的救治網絡。“第一年(2018年)啟動, 第二年(2019 年)鋪開,第三年(2020 年)完成。創傷中心建設已初見成效,下一步我們要爭創全國區域性創傷中心。”在規劃中,為全省創傷救治能力的提升,為分級診療助力,為健康山東奉獻力量,山東省創傷中心正加快步伐,收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