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心內科:前沿“心”技術,守護心健康
從球囊擴張到冠脈支架植入,從心律失常導管消融到結構性心臟病不開胸治療,作為現代醫學最具革命性的一大突破,心血管介入技術正在向更加微創化、精細化方向發展。
醫以濟世,術貴乎精。在心臟這塊生命的中樞版圖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心內科不斷求新求變、勇攀高峰,以引領專業領域的硬核前沿技術,實力守護患者心臟健康。
攻破冠脈介入壁壘
為復雜冠脈病變患者贏新機
作為一種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有效手段,冠脈介入治療已然成為冠脈病變的一線治療選擇。然而,近年來,復雜冠狀動脈病變患者的增加,成為冠脈介入治療領域亟待攻克的臨床壁壘。
省立醫院心內科主任苑海濤介紹,伴隨人口老齡化進程,冠脈鈣化、冠脈慢性閉塞性病變以及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冠脈搭橋術后的支架內、橋血管再狹窄甚至閉塞患者的數量也在增加。以往針對這部分患者的治療手段有限,臨床治療困難,臨床預后也不佳。
從患者需求出發,為疏通桎梏患者生命的病變血管,省立醫院心內科不斷將先進技術應用到臨床,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ELCA)就是其中一項。
“這項技術是利用光化學、光熱、光機械原理,形成光脈沖、聲波、空化氣泡,對纖維鈣化病變、血栓等進行消融與松解,使支架更容易輸送,有利于支架充分擴張,并避免無復流或遠端栓塞等問題,使得復雜冠脈病變患者得以成功進行冠脈介入治療。”苑海濤說,除了支架內再狹窄、支架擴張不良、重度鈣化病變、球囊不能通過的病變與慢性完全閉塞的患者,ELCA還適用于與冠脈搭橋術后靜脈橋血管再狹窄的患者。
“對靜脈橋血管進行介入治療是非常高危的手術,一旦球囊擴張極易導致松軟斑塊的脫落,引發嚴重并發癥。”苑海濤說,準分子激光斑塊消蝕術較傳統激光更安全,讓更多的復雜冠脈患者可以通過介入微創治療的辦法獲得冠脈血運重建。
讓心臟不再亂跳
精準消融守護生命律動
心律失常是心內科的一個高頻詞匯。
2021年底,省立醫院心內科緊急為一名室性心動過速電風暴患者成功實施了我省首例急診器質性室速消融手術,使患者轉危為安。
苑海濤介紹,臨床上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速、頻發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等的射頻消融多為擇期手術,急診射頻消融臨床較少應用,急診室速電風暴射頻消融更為棘手。
三維標測系統進行復雜心律失常及房顫的射頻消融術、預防房顫患者卒中的左心耳封堵術、零射線的綠色電生理治療、特殊房顫患者的射頻消融與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聯合治療、希氏束起博及左束支起博等復雜電生理診療技術……一項項先進技術的率先開展,成就他們關鍵時刻沖鋒在前的底氣。
速度與激情,演繹出一個個生的奇跡。作為山東省重點學科、山東省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專科,省立醫院心內科近年來不斷深化亞專科建設,致力打造心血管疾病一體化診療模式。
心衰不僅可能是心臟病發展的終末階段,也可能由其他疾病演化而成。只有找準其背后的原因,才能實現精準施治。
“我們分別成功確診省內首例ATTR心肌淀粉樣變性遺傳型及野生型患者,他們的癥狀表現就是進行性心衰。”苑海濤說,兩位患者先前輾轉求醫、治療無果,但在成功確診后予以針對性藥物治療,心功能均有了明顯改善。
不開胸換“心門”
引領結構性心臟病治療方向
一根又一根細細的導絲,精準穿過復雜的血管,于心臟禁區的方寸之間,為一位又一位患者開拓了生命之門。也是通過這細細的導絲,結構性心臟病的治療告別了傳統的“大手術”時代。
苑海濤介紹,主動脈瓣是人體最重要的瓣膜,一旦“罷工”,就會導致心臟功能降低,身體其他部位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但是,由于風濕熱、出生缺陷、瓣膜老化和感染等原因,臨床中主動脈瓣病變的患者人群不在少數。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和人均壽命的延長,這部分患者人數還在增加。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這一先進技術的出現,讓那些高齡、合并癥復雜、外科手術禁忌等高風險的患者擺脫了無法開胸置換主動脈瓣的遺憾。
據悉,TAVR手術患者不需要被開胸,通過介入導管技術,僅穿刺股動脈,逆行將裝配好的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位置,代替原來有病變的主動脈瓣,恢復瓣膜功能。手術操作時間短,避免了體外循環,不需要輸血,患者第二天就能下地活動,術后恢復也快。
一項項前沿硬核技術的成功開展,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而醫學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從來都不乏勇進者,省立醫院心內科將始終以守護健康為己任,錨定專業領域最前沿,為更多“心病”患者鋪就健康“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