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百廿省醫 輝煌歷程】王培仁:醫生最大的樂趣是工作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第一次代表大會精神,牢牢把握黨代會報告確定的戰略任務、核心要點,領會精神實質,醫院進一步豐富、挖掘醫院發展脈絡史料和優秀院史人物故事,做好省醫優秀文化、先進人物事跡宣傳、傳承,推出“百廿省醫 輝煌歷程”專題。
王培仁,1914年10月10日生于河北省滄州市小李莊。1941年齊魯大學醫學院畢業,1947年至1949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附屬紐約醫院選修臨床心血管內科。1949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東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醫療系主任、臨床部主任、研究生導師等職。山東省立醫院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副院長、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曾擔任中華醫學會理事山東分會常務理事及內科學會主任委員。全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老年人保健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16屆政協委員、省、市級人民代表。1990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抗美援朝時任中央衛生部組織的國際紅十字會第十三醫療大隊大隊長。山東省反細菌戰調查隊副隊長。
曾主編全國第一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主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循環系統疾病(197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參與編寫中國現代醫學中文版(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在英國出版)。《老年衛生保健學》(1987年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山東省不同地區15歲以上10萬人高血壓發病率及發病因素的調查(1979年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獎)。葛根素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范圍和治療高血壓的研究(1986年獲省科委科技二等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T波改變與心肌病變神經官能癥T波改變的鑒別(1983年省科委二等優秀論文)。葛根素抗β受體成分及治療心血管病機理的研究的臨床部分(1986年山東省科委二等獎)。心肌電圖對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及預后觀測的探討(1989年省科委成果二等獎)。
作為山東省立醫院副院長,王培仁一生主編了11本書。由他主編的《內科學》一書,成為全國醫學院校在校學生使用的教材。
他在家人眼中的形象有一點模糊不清,并不是因為他已經離開多年,而是因為他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自己衷愛的醫學事業上,留給家人和自己的時間太少了……
英文說得比中文好
王培仁的父親在天津起士林西餐廳當廚師,從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上的是教會小學和中學,從小學到大學,他的老師、同學大多是外國人,他常說,醫生一定要掌握好英文,這樣便于吸收全世界先進的東西。
1941年王培仁從齊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在蘭州當講師。當時美國一個醫學組織在中國選拔培養醫藥人才,選送到美國學習,負責去美國的來回路費、日常生活費用和進修學習的費用等。王培仁通過層層選拔,最終入選。
1947年,王培仁坐船由上海出發前往美國。在出國前,根據每個人的專業和要求,醫學組織已在美國找好了進修單位。最初王培仁在美國底特律的一家醫院(Hermann Keefer Hospital)工作學習。這是一家結核病醫院,有一千多張病床,王培仁開始做實習觀察員。后來醫院方面看到王培仁的業務水平和英語水平不錯,就升任他為住院醫師,負責病人的診療和管理以及向上級大夫匯報病情和參加討論等。
不久,王培仁又被安排到紐約市康乃爾大學醫學院進修。康乃爾大學本部在紐約州的依斯柯(Etheca),而醫學院在紐約市。醫學院的教學醫院有兩部分,一部分在紐約醫院(New YorkHospital),為醫學院本部所在地,另一部分在紐約市立醫院叫伯爾尤醫院(Bellevue Hospital),它是一個公共醫院,收費較低,病人和病種均較多,是一個醫學教學的好地方。
王培仁在紐約市立醫院第二部分學習,主要偏重于臨床心血管疾病,參加臨床工作和臨床討論會,并參加紐約醫院院本部的總查病房以及各專題講座等。進修班學員約有10名,大多數為美國私人開業醫師。按美國政府規定,私人開業醫師需要每隔數年進修一次,以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教學人員均為主治醫師或副教授以上的醫師,教學非常認真負責,王培仁感到受益匪淺。
當時在美國醫藥雜志上常有征聘醫師的廣告,王培仁寫了3個應聘申請書,都回信邀請他去赴任,他應聘到阿拉巴馬州離亞特蘭大市不遠的一個醫院做住院醫師,繼續深造學習。
省立醫院心內科奠基人
王培仁在美國居住了一年半時間,先后在3個地方學習工作,進修結束后坐船返回上海。當時上海尚未解放,他遇到了當時的山東大學醫學院(現在的青島大學醫學院)院長潘作新,潘院長邀請他到山大醫學院工作。
去青島的途中,王培仁先去南京看望姑母,但到南京后第二天早晨南京即解放,他便在南京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后經友人介紹,王培仁認識了山東白求恩醫學院教務長方春望同志,他是為白求恩醫學院請教師的。王培仁即應聘與其他上海來的同仁一起來到濟南。
來到濟南后,王培仁負責白求恩醫學院(后改為山東醫科大學)的臨床內科學的教學工作,具體工作單位在華東國際和平醫院(山東省立醫院)。王培仁先后任山東醫科大學副教授、教授、醫療系主任和臨床部主任,并同時兼任山東省立醫院內科副主任、主任和副院長。
最初的省立醫院內科為普通內科,并不分專業,病床僅有五六十張,全院病床也只有一二百張。以后內科逐漸發展成五六個專業,即循環、消化、呼吸、血液、內分泌和保健等專業,內科病床也逐漸增加到150余張,全院病床也逐漸增加到六七百張。王培仁見證了醫院發展的全過程。
王培仁對學生要求嚴格是出了名的。省立醫院內科朱興雷教授是王培仁的研究生,他回憶說:“王主任那時都是用英語查房,誰要寫的病歷不合格,他直接就能扔到窗戶外面去。所以只要第二天趕上他查房,我們頭一天晚上都要加班準備到很晚。”
學術上的嚴謹并不妨礙王培仁的平易近人,大家都感覺他很親切,雖然要求得有時接近苛刻,但學生們都愿意跟著他查房。“每次都能從他那里學到一些新的東西。”
上世紀80年代,在王培仁建議下,省立醫院內科引進了超聲波,是當時山東省最早引進超聲波的醫療單位。省立醫院心內科長期在我省心血管病領域發揮“龍頭”作用,指導帶動我省心血管內科專業的發展與提高,無論手術的數量還是難度,均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心內科是恢復高考后全國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已培養心血管內科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數百人,這些研究生大多已成為各單位心血管內科的技術骨干力量。
王培仁不僅為省立醫院,也為全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貢獻。由他主編的《內科學》一書(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供全國大專醫學院校學生使用;1979年他主編了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循環系統疾病部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87年主編山東老年大學教材《老年衛生保健》(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
在科研方面,王培仁對山東省高血壓病發病率及其發病誘因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獲衛生部1979年二等乙級科技成果獎和1985年山東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二等獎。此外,他還研究了中藥葛根素(含抗β-受體成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塞范圍的影響和治高血壓病的效果,1986年獲山東省科委科研成果二等獎。
抗美援朝時期,王培仁任原中央衛生部組織的國際紅十字會第十三醫療大隊隊長,奔赴朝鮮戰場。后來,當時正在山東醫學院負責教務的計蘇華主任和時任省立醫院內科副主任的妻子一起調回北京,內科一時缺少人手,組織上把王培仁從朝鮮戰場調了回來。
王培仁還參加了中共山東省委組織的反細菌戰,到膠東一帶進行調查,并任調查隊副隊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王培仁歷任數屆濟南市和山東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中華醫學會理事、山東分會常務理事和內科學會主任委員等。
“他從來不收病人的東西”
曾經有病人跑到王培仁家,送來一筐煙臺蘋果,王培仁非常嚴肅地說“你這是干什么?是賄賂我,還是收買我?你要找我看病,先把東西拿走,要不,你就去醫院找我。”
而有時候下了班回來,王培仁會先囑咐保姆,多做點飯,他好給病人帶去。
二兒子王威曾經在家中接到過一個病人的電話,病人說:“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感謝一下王主任,是他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而且他還給我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給了我很多關于人生的啟發,我的收獲是雙倍的。如果社會上的大夫都能像他這樣,該多好啊!”
平時,王培仁和妻子每人一間書房,整天各忙各的事。妻子蔡斐茜回憶說,“什么時候看見他,他都在那里捧著一本書在看。”雖然兩口子整天各忙各的,但蔡斐茜承認,王培仁對她的影響很大。
曾經有一次,蔡斐茜聽人說,王培仁的學生在人前抱怨他要求苛刻,心有怨言,蔡斐茜知道后很生氣,回家告訴王培仁說,“別人在背后罵你那!”誰知道王培仁卻說,“要不是一代比一代強,我們的國家怎么進步呢?”時間久了,蔡斐茜也開始變得更加平和了,在其他人身上總能看到優點,寬厚待人,這樣的生活才會更快樂。
“他一輩子都是忙忙碌碌的,經常被半夜打來的電話叫出去。”這是王威眼中的父親的形象。
王培仁一年當中有一多半都在外面開會、編書、會診,妻子蔡斐茜也是援助坦桑尼亞的專家,兩個人在家的機會很少,兩個兒子都是由保姆帶大的。
在王威的記憶中,父親從沒正點下過班。“醫院中午通常都是12點下班,但我父親一般都要下午兩三點才能下班,往往午飯和晚飯都是合在一起吃,一天只吃兩頓飯。”
雖然工作繁忙,但王培仁對孩子的學業非常關心,他經常告訴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了就難以成才!”從王威一上小學開始,王培仁每天晚上都要抽出一點時間來教兒子英語。
上小學時,王培仁有時會參加兒子的家長會。“那時,同學的家長大都是普通工人,我父親穿著風衣,戴著眼鏡,往講臺上一站,非常有風度,同學們都很羨慕。我爸參加一次家長會,我能美一個月。”
在王威的記憶中,父親惟一的一次帶他外出游玩,就是帶他去天津爺爺工作的西餐廳去吃了一次西餐。平時禮拜天,父母也是各忙各的,父親要么讀書,要么帶研究生,“要掌握最新的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
在王威看來,如果不是當年父親的嚴格要求,自己根本不可能在現在的崗位上工作。“他經常說我怎么不像這個家里的人呢?因為我們家都是拼命學習的那種,而我就比較隨性。”
雖然相比其他人家的孩子,王威能直接從父親那里感受到的父愛并不太多,但這并不意味著父親對他的愛會減少。“父親病重住院時,讓我幫他翻翻身,我一不小心把腰閃了,以后我每次去醫院,他都只讓我坐在傍邊,不讓我動,他說自己年輕時也閃過腰,這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