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資料
展現和平合作誠意 打破西方外交封鎖 從日內瓦到萬隆:新中國大國外交嶄露頭角
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日內瓦和萬隆,具有標志性意義。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在萬國宮舉行。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了新中國的大國地位。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這場舉世矚目的國際會議。
由于美國的阻撓,日內瓦會議沒有就朝鮮問題達成任何協議。在討論印度支那問題時,又因各方分歧而停滯不前,馬拉松式的磋商數度陷入僵局。在會議瀕臨破裂的關鍵時刻,中國代表團積極斡旋,提出了解決老撾和柬埔寨問題的方案。7月21日,會議通過《日內瓦會議最后宣言》,印度支那基本恢復和平。
中國的努力使會議取得了人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突破性成果。周恩來總理在會后總結道,“日內瓦會議的成就證明:國際爭端是可以用和平協商的方法求得解決的。”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還闡述了中國、印度和緬甸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日內瓦會議也成為中國和西方開展接觸的重要場合,中國展現斗爭精神和靈活態度,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接觸取得重要成果,實質上沖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封鎖和禁運,實現了外交突破。
日內瓦會議對中國外交格局的形成以至日后國際關系的發展,對新中國國際聲望的提高,產生了深遠影響。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主席指出:“對中國來講,日內瓦具有一份特殊的記憶和情感。”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的獨立大廈召開。這次會議有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參加,是首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
會議開始后,出現了反對共產主義國家的雜音。關鍵時刻,中國代表團“求同存異”的呼聲,讓陷入僵局的會議迎來了共識。也是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向與會代表闡述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原則體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一律平等、和平相處的新型國家間關系,新中國和平外交政策從此走向世界。
在中國的推動下,會議最終形成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今天,亞非會議會址已改造為紀念博物館。博物館展示著以29個與會國家和地區的文字刻寫而成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玻璃匾,引人駐足。
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習近平主席同來自亞洲、非洲和其他地區的國家領導人從薩沃爾—霍曼飯店沿著亞非大街步行前往萬隆會議舊址——獨立大廈。
習近平主席指出:“新形勢下,萬隆精神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我們要大力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亞非人民及其他地區人民。”
從“萬國宮”到獨立大廈,從遙遠的歐洲大陸到溫潤的東南亞地區,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登上大國外交舞臺伊始,就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外交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品格,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的解決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60多年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始終是中國外交不變的底色。
(轉自2月10日《人民日報》 記者 李滿 孟祥麟 張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