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國際勞動婦女節?守護女性健康的她】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婦科主任醫師石敏:做有溫度的婦科醫生
“每位患者的診療,都是一次新的挑戰,要用心細致對待。”
這是石敏堅持的準則。她是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婦科主任醫師,以婦科腫瘤等女性疾病的治療為方向,守護著廣大女性的健康。
她低調而又不低調。網絡上很少有她個人的事跡和報道,卻有很多她與患者的交流和學術研究成果;公眾的亮相并不多,甚至工作照也只有那么幾張,可很多患者卻慕名從外地趕到她的門診。
她稱職又不稱職。她陪伴家人時間很少,陪伴孩子玩的時間甚至能數得過來。但她用心對待每一位患者,解除患者病痛,把患者當作家人朋友一樣溝通交流,人文化的治療和關懷,讓患者有尊嚴,讓醫學有溫度。
個人簡介
石敏
省立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婦科腫瘤、宮腔疾病與內分泌疾病。
兼任山東省婦幼保健協會圍絕經期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山東省醫師協會宮腔鏡醫師分會常務委員、山東省婦科生殖內分泌專科聯盟常務委員、山東預防醫學會生殖健康分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內分泌醫師分會性腺內分泌亞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協會分會委員、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女性生殖整復分會理事等。
用心對待每一位患者
不漏掉一個“蛛絲馬跡”
3月6日,周末的下午,石敏還在為下旬的學術會議發言準備課件,探討子宮腺肌病與不孕的診療問題。石敏早就沒了“周末”的概念,工作日之外,她的大多數時間放在了學術交流中。
“當前醫學發展的速度太快,國內外新的理念和研究成果不斷更新,醫生需要不斷學習,了解新的進展和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為患者服務好”,這是石敏一貫的行醫準則。石敏總是忙忙碌碌的狀態,她的時間,都優先“綁”在了患者身上。每次問診,她都要了解得非常詳細,患者的癥狀和表現,她都要仔細了解確認,她的接診時間總是格外長,有時門診看完最后一個病人,都已經到了晚上。
“每位患者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即便是同一種疾病,每個人也有個體的差異。甚至一個微小癥狀,就是疾病的關鍵所在,所以每一位患者都要用心對待,不能漏掉任何一個蛛絲馬跡。”
石敏曾經接診過一位反復出血的婦科腫瘤患者,檢查時,影像科醫生的一句“血管有可疑陰影”引起了石敏的注意。經過進一步全面檢查,發現竟然是子宮腫瘤長到了血管中,并且直達心臟,隨時都面臨著生命危險!手術難度極大、風險極高!經過多學科會診,共同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手術從中午開始,婦科、血管外科、心外科醫生輪番上臺,一直延續到凌晨,經過12個多小時的手術,終于一次性成功切除了從子宮到心臟的腫瘤,患者終于脫離了危險。
30年的婦科臨床工作經歷,石敏對于婦科腫瘤、宮腔疾病手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每次術前溝通和檢查,石敏格外用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確定手術方案,最大程度防止手術中意外的發生。“把每一次手術都當作一次全新的挑戰來對待。”
盡最大努力
保留女性患者的生育能力
石敏畢業于山東醫科大學,先后獲得山東醫科大學醫學碩士、山東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從研究生學習開始,她就確定了婦科腫瘤、宮腔疾病、婦科內分泌疾病的研究方向。
作為一名婦科醫生,同時又是一名女性,石敏對于她的患者擁有著更多的同理心。“我們對于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同樣關注生育力的保護。解除患者的病痛,同時盡可能保留她們的生育能力。”這是石敏堅持的方向。
十多年前,石敏的門診來了一位年輕患者,剛結婚還沒有孩子,患了多發性子宮肌瘤。“切開時,肌瘤密密麻麻擠在宮腔里,像是木瓜籽一樣。”會不會復發?切除腫瘤后會不會影響生育能力?這一連串的問題擺在面前。當年,宮腹腔鏡等微創技術還不成熟,切除子宮無疑是當時最常規最安全的做法。但考慮到患者還沒有孩子,石敏決定要“試一試”,她仔仔細細逐個切除腫瘤,足足有60多個!幾個小時的手術,石敏保住了患者的子宮。
手術很順利,患者也很快出了院,但石敏常常惦記著她,不知道她有沒有復發,疾病有沒有影響到她的生育。2020年的一天,石敏在門診又見到了她,她的旁邊站著一個小姑娘,她說,這是她的女兒,她現在又懷上了二胎。
石敏內心那一瞬間突然被開心和激動填滿,仿佛一切努力和辛苦,都在那一刻有了回報!
隨著醫學的發展,宮腹腔鏡等微創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讓更多的女性患者保留了做媽媽的權利。這些技術在石敏的手中也越來越嫻熟,很多患者都抱著最后的希望,到她的門診,甚至很多人從外地趕來。
但石敏仍然希望“防患于未然”,她反反復復強調著女性要定期查體,有明顯異常癥狀及時就醫,避免拖延帶來嚴重的后果。“有很多惡性腫瘤患者,其實都是可以早發現早治療而達到治愈的效果。每當看到患者拖到失去最佳治愈機會時,我都特別痛心。“石敏說,”比起治療,我更希望女性不要去承受病痛。“
有時溫情,有時嚴厲
像親人一樣與患者做溝通
石敏一直認為作為女醫生在婦科領域是有優勢的,因為更能夠理解她們的病痛,因為理解,而感同身受,而相互信任。
在石敏的門診,大多數的患者是婦科腫瘤患者。女性患者往往感性,有時內心充滿不安和焦躁,情緒也不穩定。石敏總會耐著性子一一回答患者的疑慮,有時患者由于焦慮一個問題反復問好幾遍,石敏會像一位老師一樣給對方說:我再講給你一遍,這一次一定要認真聽好啊。
石敏說,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同時也非常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況,希望他們有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幸福的人生。
石敏還記得有位患者,二十多歲的年紀,患上了惡性腫瘤。手術保留了生育功能,但術后化療,只要她父母陪著來就會吵架,經常是自己一個人提著箱子來住院。石敏知道,她心里有病痛帶來的陰影,主動去找她溝通,還給她推薦一些心理方面的文章。后來她戀愛了,還經常會找石敏聊聊天,石敏一直陪著她,不斷溝通交流。“再后來她結婚了,順利地生了孩子。”
年輕的患者有時溝通起來難度是最大的,因為閱歷不足,難以承受當前的困境,而作為她們的醫生,石敏在溝通上更像是一位親人。幾年前,有位十幾歲的孩子,惡性腫瘤手術復發后鬧脾氣怎么也不接受化療。石敏像是一位“嚴母”一樣,把孩子單獨叫到一邊,說:“你的父母并不富裕,可是為了你拼盡了全力,你這樣不懂事、不配合,能對得起他們嗎?”很快孩子接受了化療。不久前,這個患者發信息給石敏說,自己已經結婚了,正在做懷孕的打算。
在石敏看來,腫瘤患者,尤其是女性心里更加敏感。“要做有溫度的醫生,盡可能包容病人,給她們尊重和關懷。” “很多醫生也是這么做的。”
醫生和患者
常常是“相互治愈”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石敏說,“醫療技術無法解除百分之百的病痛,但是人文關懷卻會讓患者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很多問診平臺上,不少患者都表達著對石敏的感謝,親切溫和,是患者經常評價石敏的詞語。
但石敏認為,醫生和患者常常是相互治愈的。
門診一天的口干舌燥,患者一句“醫生你先歇一會兒,喝口水吧”,讓她立刻溫暖起來;對患者的治療讓石敏醫術日益精進,不斷學習追趕前沿;患者與命運抗爭的韌性,也常常影響著她。
“有位惡性腫瘤患者,60多歲了,還存在并發癥,但是每天都堅持跑步鍛煉,見到誰都是樂呵呵的。當有人問她為何這么堅持,她總是笑著說:我得活著啊!”
對生命的渴望,對病痛的抗爭,石敏經常被她的患者們所影響著。
這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要為解除她們的病痛,而不懈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