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動態
【省醫情?勞動美】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重癥醫學三科主任醫師紀洪生:“國家需要,就要沖到一線”
近日,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特推出“省醫情·勞動美”欄目,介紹多年來醫院涌現的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抗疫先進個人在各自崗位上拼搏奮斗的光輝事跡。
紀洪生
省立醫院重癥醫學三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長期致力于危重患者的救治,研究方向主要為膿毒癥及譫妄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作為重癥醫學專家、山東支援湖北第三批醫療隊醫師組副組長,勇敢逆行奔赴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重癥病區,投入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線。先后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跑贏“死神”的一幕
重癥醫學科(ICU)被稱作“距離死神最近的地方”,爭奪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患者的希望。在這里,經過紀洪生團隊不斷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嚴密監護與精心治療,許多重癥患者渡過了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逐漸走向康復。
2019年,31歲的劉芳(化名)懷上了寶寶,驚喜之余也有著憂慮,此前她有3次胚胎停育、死胎等妊娠失敗史,并且多次B超檢查顯示前置胎盤并胎盤植入,存在大出血的可能,這對孕婦來說極其高危,但劉芳并不想放棄。當地醫院難以治療,于是劉芳轉到了省立醫院。
經過產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等多學科會診,劉芳前后經過兩次手術,15個小時內總出血量達到了驚人的30000ml,生命一度垂危。雖然最后出血停止,但如此大量出血及輸血帶來的并發癥有著巨大的死亡風險。
術后劉芳被轉入重癥醫學三科加強監護治療,怎樣幫助劉芳跑贏死神成為擺在紀洪生團隊面前的一大考驗。
紀洪生帶領團隊對劉芳24小時嚴密監測,及時發現了DIC和二次出血,避免了繼續出血。二次手術后,患者由于大量出血、輸血,存在缺血再灌注損傷、多器官功能不全、感染等風險,他們又及時調整治療策略,進行精細化管理,使病人順利康復,術后第3天便轉回產科,并順利出院。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劉芳在此后的復診檢查顯示并沒有留下任何后遺癥。“輸血補液約50000ml,相當于給她換了10遍血。”該病例獲醫院2019年度重大搶救獎。
“好醫生要扎根病床前”
緊閉的大門、危重的患者、疾馳的身影……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重癥醫學科(ICU)是個神秘的地方。
“沒有突然發生的病情變化,只有突然發現的病情變化。”這是重癥醫學科流行的一句話,也是紀洪生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紀洪生告訴記者,重癥醫學科主要收治各種危重的患者,如大手術后的危重患者、創傷、心跳驟停復蘇后、電擊、溺水者復蘇后、中毒、器官衰竭等患者。它為危重患者創造了搶救的時機和可能性,使原來一些治療效果差或無法治療的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療。
這里離死亡很近,卻又充滿希望的光芒。在紀洪生看來,臨床醫生特別是重癥醫學科醫生,要盡量離患者近一些,學會與患者聊天、拉近距離、貼近服務。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掌握病情變化,也可以幫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為了緩解患者和家屬不能相見帶來的焦慮感,紀洪生帶領全科集思廣益,完成了家屬與患者的傳聲卡項目,實現患者、家屬及醫護三方之間有效的溝通,并獲得了家屬及患者的一致好評。
紀洪生說,ICU并不都是眼淚,更多的是轉危為安的希望,是充滿愛的地方,如何讓這種愛表達出來,他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身披“白甲”逆行
在平日的工作中,他是科室的“掌舵人”和“主心骨”,帶領團隊與死神賽跑;在疫情來臨時,52歲的紀洪生身披“白甲”逆行,加入“戰疫部隊”,成為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的一員。他用高水平診療技術和一次次的“話療”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在位于武漢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紀洪生感到患者普遍信心不足。有一對老教授夫妻,由于醫院一床難求,看病過程中幾度放棄治療,后來終于住上院了,能不能治好又成了困擾夫妻倆的問題。對醫護人員不理解,對治療也不太配合。
在精心治療的同時,紀洪生也時常與兩位老人聊天談心。隨著癥狀的改善,兩位老人的心情也逐漸好轉。
58天的戰疫經歷,紀洪生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穿上全套防護用品進入隔離病房不久,防護服下的衣服早已濕透,缺氧加護目鏡的緊勒,使我比平常工作辛苦數倍。”紀洪生說。辛勤的工作換來豐碩的成果,58天里,他合計收治重癥病人96人,治愈出院81人,履行了入黨宣誓的諾言,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和學科帶頭人的身體力行。
獲得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對紀洪生來說是一份莫大的榮譽,更是對他29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勵。“今后將繼續加強專業學習,努力提升重癥救治水平,為人民的健康貢獻最大的力量。”紀洪生說。
在科室里,他是“掌舵人”和“主心骨”,帶領團隊與死神賽跑;在戰疫一線,他是備受患者信賴的山東醫療隊隊員,用高水平診療技術和一次次的“話療”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他是2020年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紀洪生。從醫29年,紀洪生始終扎根臨床一線,靠近患者、貼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