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裝了起搏器還能做核磁?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成功實施超聲引導下高位室間隔核磁兼容起搏器植入術
近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東院急救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胡波帶領團隊成功為1名62歲的老年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高位室間隔核磁兼容起搏器植入術,這是我院首次在臨床使用核磁兼容起搏器。
62歲的吳先生身患心房顫動多年,近期出現頭暈暈厥癥狀。為查明原因,吳先生來到省立醫院東院急救中心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他被診斷為心房顫動伴長間歇(最長間歇3.46秒)且有暈厥癥狀,符合起搏器植入的適應癥。
那么植入什么起搏器呢?
吳先生長年患有心房顫動(房顫),而房顫患者易引發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與普通人比,房顫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增高5倍。腦卒中一旦發生,其后果往往十分嚴重。吳先生就面臨這個難題:如果植入傳統起搏器,那么此后將嚴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因為核磁檢查時強大的磁場會對起搏系統產生嚴重的影響,而核磁共振檢查(MRI)又是腦卒中診斷最為有效的手段。經過充分的考量,吳先生確定植入核磁兼容起搏器,免除后期核磁檢查之憂。
5月11日上午,在介入診療科技師和護士的大力配合下,主任醫師胡波、副主任醫師季憲飛、主治醫師任金林成功為吳先生實施了手術。房顫患者心衰風險較大,有研究表明右室高位間隔部起搏相比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可減少對患者心功能的不利影響,而且相比于心尖部,間隔部心肌組織較厚,可大大降低術后電極穿孔風險。手術中,胡波等采用心臟彩超對電極進行精確定位,心超結果顯示電極被牢固固定在高位間隔。患者術后反應良好。
右心室主動電極植入后
右前斜以及左前斜位影像
心臟超聲圖像,
紅色箭頭顯示電極植入部位
手術植入以及超聲定位電極位置
核磁共振檢查(MRI)是現代醫學廣泛應用的檢查手段,廣泛應用于腫瘤、神經、骨骼、肌肉等病變的影像檢查。但是核磁檢查時強大的磁場會對起搏系統產生嚴重的影響,因而長期以來,核磁共振檢查是傳統起搏器植入術后病人的絕對禁區。兼容核磁起搏器有效解決了起搏患者對核磁檢查的需求,對于有顱腦部、腫瘤以及骨關節疾病的患者來說,是一種“魚與熊掌可兼得”的優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