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保健黨總支舉行援鄂人員事跡報告會
為深入學習抗疫一線醫務人員不懼風險、大愛無疆的精神,4月30日下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保健黨總支援鄂人員先進事跡報告會通過企業微信以直播形式舉行,援鄂醫療隊隊員、東院保健呼吸科護士長冀賽分享了她在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保健黨總支全體黨員參加會議。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冀賽同志積極響應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號召,主動請纓成為我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進駐黃岡市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雖然在出征湖北的前一周孩子剛剛做完手術,但是她還是義無反顧投身一線并擔任護理組長,與戰友們不畏艱險、忘我工作,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戰斗,用精湛醫術和無私奉獻阻擊疫情,挽救了一個個鮮活生命,為支援湖北奪取抗疫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冀賽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現了醫務工作者的良好作風和精神風貌,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忠誠擔當、責任使命。參加報告會的黨員們被抗疫一線同志們的光榮事跡感動,并向他們義無反顧的奉獻精神致敬。大家表示,將學習榜樣精神,凝聚前行力量,在接下來的醫療工作中充分發揚省醫精神,牢記省醫人的責任與擔當,為省醫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個人事跡匯報
人生無常。無常是人生常態,所以我們要時刻準備著迎接改變。對我而言,這些改變,早在庚子年到來之前已經悄然開始。
2019年12月18日我調入保健呼吸病房,角色轉換,工作生涯來到新的起點。面對一周后將來臨的三甲復審,壓力驟增。我與科室同事加班加點,整理思路努力奮戰,終于評審結束;春節來臨前的一個星期,兒子做手術,我白天工作,晚上在病房陪床,四天四夜沒有回家。過年了,只有我跟兒子兩個人,我想終于可以好好陪陪孩子,陪他玩耍,給他做飯……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平靜的生活,也讓我們從家人團聚祥和的氛圍中回歸到嚴峻的現實。每每看到電視上那些渴望救助的眼神、醫務人員拖著疲憊的身軀義無反顧工作的樣子,我都有種責任感。身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很希望能夠為他們盡一份力,減輕一些負擔。
1月24日,除夕,我接到醫院通知,需要抽調醫務人員赴湖北,支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想了想家里的情況,我給老公發了條信息:“我也想去……”
沒多久,仍在濰坊老家的老公撥通了我的電話:“你真的想去?如果想去,那就去吧……如果我仍在部隊上,我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就這樣,我們逆行而上,乘坐飛機,直指武漢。逆行,需要勇氣,需要擔當。
飛機上,沉默,對新冠病毒的未知,讓我們心情沉重。回來!生的欲望強烈而執著。很快,飛機降落,遙想武漢昔日繁華似錦,櫻花爛漫,詩情畫意,在飛機降落的那一刻,卻異常安靜。這座英雄的城市,病了,它需要我們。
挺進“大別山”
到達黃岡后,為盡快救治患者,我們立即著手培訓,同時指揮部帶領我們與當地醫務人員積極對接工作。第一次對接后,我們了解到黃岡疫情嚴峻,僅次于武漢。很多醫務人員已經感染,非戰斗減員戰斗力急劇下降,床位告急,革命老區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我們實地考察醫院,1月27日晚七點到達即將開辟的戰場——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這是一個新建的醫院,計劃今年五月份啟用,因為疫情需要,緊急改建成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初識“大別山”,它像一艘緊急開拔的游輪,但因為還未建成,又像一個“建筑工地”,建筑材料、垃圾遍地,道路泥濘,黃岡市中心醫院醫務人員及志愿者們仍在加班加點忙碌著。我們詳細查看環境布局、儀器設施后內心更沉重了一些,我們都知道接下來這將是一場硬戰。隔離區內外由一層透明塑料板隔開,輕輕一推,來回搖曳,為保證隔離效果,后來用玻璃膠加固密封。四層隔板組成三扇門,這便是阻斷病毒的“銅墻壁壘”,也是通往生命之舟的“關卡要塞”。病房沒有氧氣,笨重的氧氣桶守護著病房;沒有呼叫系統,幾部老年機躺在桌上;防護物資不足,我們把自己的裝備都用上;所有的門無法上鎖,安全無法保證;沒有供暖,冷從腳涼到頭頂;洗澡更無從談起…面對此情此景,指揮部號召大家“來到這里,就要啃硬骨頭”、“條件不夠,人來湊”,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力更生,團隊進行拉網式檢查,將問題分次、分程度解決。會議商議到十一點才散會。
第二天一早,我們再次集合來到大別山,因為接到通知今天將要收治病人。“快速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路徑,緩解其他醫療機構和黃岡市政府的壓力。”疫情就是命令,我們馬不停蹄、以組為單位包組上班,我所在的五組正好值夜班。作為護理組長,我深吸一口氣,來不及思量,立即熟悉環境、模擬演練、準備物品、強化防護,每個人堅毅而決然。傍晚時分,指揮部下達“半小時清場、半小時消殺、半小時防護服、半小時收治病人。”的指令,當時幾乎是掐著秒表進行。晚22:40電話鈴響,“第一位病人將在十分鐘后到達”,病房里我們來回踱步,按捺不住“咚咚”的心跳聲,直到第一位病人來到我們的視線。之后平車一輛接一輛,儲氧袋、面罩,幾乎都是重癥患者。病人憋喘嚴重,心電監護、氧氣裝置周轉不足,各種聯系,傳遞物品…病人越來越多,又一批6人,再后來12人…到凌晨六點收治了48人,第二天所有病床全部收滿。
改建隔離病房
患者入院后,突出感染防控,加強內控管理,保證治療護理質量是我們的主要問題。“院感做不好,猶如抱薪救火”。為構建新冠肺炎防控的“防火墻”,我們對原有病房結構、設施進行重新分區并組織病房設施、必要儀器設備的遷入、安置、調試,對病房進行科學改造。
與院感組協商后,我們結合病區實際現狀合理規劃、因地制宜、靈活改造,并在后續工作中逐漸完善。最初我們利用垃圾袋、綢線等現有材料設置警示線,之后使用專門標線,重新張貼;沒有置物架,用周轉箱并摞,分類放置物品;病房大門無法上鎖,引用彈性材料如壓脈帶、彈簧等,利用其彈性,保持門口關閉狀態,初期專人管理,后期專崗管理,加強巡視,保證安全。各種物資設施混放,我們充當搬運工,一張張床、一箱箱物資,一起搬家,柔弱的身軀下釋放出巨大能量。“硬件不夠,智慧來湊”,最終把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改造為黃岡版“小湯山醫院”。
良好的溝通機制是工作高效運轉的保障。隔離區未安裝電腦,無呼叫系統,為及時、正確執行治療、護理措施、記錄生命體征,我們與當地護理人員一起緊急梳理了出入院、醫囑執行、靜脈配置、生活護理等流程,同時將各項護理文書簡化、合并,制作模板,打印紙質版,放至隔離區記錄使用。統計完畢將信息及時回傳至辦公區。病區內的醫務人員、患者都有與外部溝通信息的需求,我們經歷了紙條-手勢-老年機-智能手機-對講機幾個階段。我在辦公區值班時,每天接聽電話、對講機近百次,雖然耗時,溝通也初見成效,患者、家屬對我們心存感激。
患者需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收治病人之初,他們大多情緒激動、焦慮。隔離,沒有家人的陪伴,有的只是病痛,以及疾病引起的發熱、呼吸困難。有的患者對我們產生強烈依賴,看不到我們就大喊大叫。穿著防護服,我們就一遍遍巡視、一個個安撫。患者病情危重,治療量劇增,抗病毒、抗炎、提高免疫力,白蛋白、球蛋白,數十瓶液體已經司空見慣。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防止發生差錯事故,我與幾位組長制定、細化工作制度,并改進輸液流程。我們在治療室核對、加藥,并將同一患者液體串到一起,打包帶進隔離區。防護服下,視線模糊,靜脈穿刺、霧化吸入、抽血化驗,常規操作也力不從心,順著護目鏡不時滴下的汗水提醒我們這是在疫區。經常一個班次下來,汗水濕透防護服。
漸漸的,患者治療效果顯現,臉上露出了笑容,跟我們溝通也多了起來。雖然語言不通,但憑借手勢、語調,已經能對答如流。我們發現,這里有同時被感染的一家三口,有輾轉住到一起的父女,也有被疫情奪去至親孤零零的一個人。我們敬畏生命,感嘆他們與病毒斗爭的勇氣,不斷努力追求希望的毅力。救治生命,我們是醫務人員;照顧起居,我們是家人;問候、舒緩壓力,我們是親人。我們發自肺腑、力所能及幫助他們。有的病人想吃水果,我們就把自己水果省下來留給他們;有的需要尿不濕,我們一提一提拎進病區……隔離區我們設立的“愛心加油站”,患者需要是我們工作最大的動力。
為保障工作順利進行,我們六位護理組長主動請纓成立應急梯隊,遇到隊員身體不適或突發狀況隨時補充隊伍。抗疫期間,我曾經為三位同事替班。第一次替班的情形,至今仍歷歷在目。我平時工作在東區,需要前往西區替班。東西兩區雖然病區只有一門相隔,但是要從東區辦公區域走到西區,要繞道外面醫務人員通道。醫院仍在施工,漆黑的深夜我穿梭在迷宮一樣的通道里,內心無比緊張。我鼓勵自己“放松,這里很安全”當我終于進入西區辦公區看到同事時,內心松了一口氣,“感覺自己像演了一部恐怖片”。來到病房立即就要進入工作狀態,穿防護服,進入病區。
我是一顆釘子,哪里需要哪里釘。我們自嘲“自己都鍛煉成了全能,既能當前鋒又能當后衛”。是的,只要患者需要,我們就會出現在那里。
疫情讓我們停下來,思考
曾經,人們覺得我們無所不能,太空漫步、人工智能、遙測未來…然而面對這小小的病毒,我們才發現人們的軀體是多么的柔弱。北野武說:災難,并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是對一個家庭毀滅性的打擊。這場疫情,讓我們停下來,靜靜思考……
何為良醫?良者,德也;醫者,道也。德才兼備,方能成為良醫。從古到今,從不乏“大醫”、“名醫”,他們無不秉承醫家本分,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縱使百年巨變,初心不變。英雄不是什么都敢做、什么都不怕,而是當知道一些事情應當去做,即使害怕也毅然去做。
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如果沒有有力的物資供應、穩定的生活保障,單靠一腔熱血,也不可能取得勝利。一個饅頭、一份水果、一件物品……都是愛的傳遞;足不出戶、堅守崗位、慎終如始都是為疫情做貢獻。
艱難,走過來一路成長;困苦,品嘗了日久彌堅。如今,站在故鄉的土地回頭看,忘不了饑寒交迫的夜里凍的瑟瑟發抖,你擠我、我擠你、抱團取暖;忘不了你收垃圾、我拖地,互相安慰調侃苦中作樂;更忘不了不遠千里為我們送行,送來雞蛋的一顆顆溫暖仁慈的心。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留下的全是美好。感謝各級領導、同事、我的親人,你們是堅強后盾,我們動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