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追尋紅色足跡,堅守為民初心——山東省立醫院發展脈絡之華東國際和平醫院變遷尋訪記(四)
在山東省立醫院黨委做出追尋紅色足跡,厘清醫院發展脈絡的決定后,尋訪組通過多方努力查找歷史資料,厘清了華東國際和平醫院的演進脈絡,并迅速形成了尋訪路線。在江西南昌、安徽徽州巖寺、南陵土塘、涇縣云嶺鎮、江蘇盱眙黃花塘和千棵柳之后,尋訪組又來到淮安和鹽城。
因時間緊迫,尋訪組在結束黃花塘和千棵柳的尋訪后決定兵分兩路,分別到淮安和鹽城尋訪。董寶華和張海峰去淮安,我去鹽城。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四軍軍部變遷》一文記載:淮陰(今淮安市淮陰區)由新四軍三師于1945年9月6日解放并設立清江市。新四軍軍部自9月21日至10月28日駐扎在此。由于駐扎時間很短,可查的留存資料中難以發現有關軍部醫院的情況。好在開始尋訪前,我們專門拜訪了新四軍老戰士、山東省立醫院老主任季海萍老人。據她回憶,當時軍部醫院駐扎在教會的一所很大的紅房子醫院里。這成為尋訪組得到的唯一線索。循著線索指引的方向,尋訪組找了很多當地人詢問,得知現在的淮安市中醫院所在地原是美國長老會辦的仁慈醫院舊址,但無人知道是否就是那所紅房子醫院。追尋著微弱的蹤跡,尋訪組急匆匆趕到市中醫院,不巧的是周日無人辦公,無法從醫院官方得到答復。悻悻之際,尋訪組在醫院辦公樓的走廊里發現了醫院舊址的老照片,禁不住眼前一亮,醫院的建筑確實是教會風格。這就是季老說的紅房子醫院嗎?苦于沒有直接證據,尋訪組換了一個思路,決定到蘇皖邊區政府紀念館去探訪一下,看看是否有些間接證據。在紀念館,尋訪組找到了華中軍區在仁慈醫院(原水渡口址)設立了華中醫務學校的記載,這說明仁慈醫院當時確實與新四軍有著密切聯系。接著又查閱了美國長老會在中國所辦醫院的情況。資料顯示,1945年新四軍解放淮陰后,新四軍第三師野戰醫院就設在仁慈醫院,但沒有提及新四軍軍部醫院。至此,尋訪組在淮安窮盡了所有的線索。唯一的辦法只能向季老求助。尋訪組領隊把有關情況發給醫院老干部處郝鳳娟,請她幫忙詢問季老,軍部醫院當年是否就駐扎在水渡口仁慈醫院。
時間在焦急等待中一分一秒地過去,董寶華說他心里很忐忑,因為如果得不到一個確實的結果,淮安之行就是不完整的。就在尋訪組踏上北上鹽城的火車之前,郝鳳娟的回信來了,“季老說在水渡口”。“這幾個字讓我心里一塊大石頭落了地!”董寶華事后說。
尋訪中還得知一個趣聞,當年水渡口仁慈醫院的舉辦人是美國長老會賽兆祥牧師,他有個女兒叫賽珍珠,后來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在鹽城方向的尋訪也費了一些周折,取得了一些成果。
資料顯示,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軍委于1941年1月20日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并于25日在鹽城泰山廟正式成立新的軍部。在移駐黃花塘之前,軍部在鹽城地區。但是由于指揮抗日斗爭的需要,軍部具體駐扎地變動非常頻繁。軍部于同年7月11日撤出鹽城,先后移駐左家莊(今江蘇省建湖縣建湖鎮)、劉家舍(今江蘇省阜寧縣南部)、陳集以及鄰近的侉周莊(今江蘇省阜寧縣阜城鎮西南)、單家港(今江蘇省阜寧縣阜城鎮西北),兩次駐扎停翅港(今江蘇省阜寧縣阜城鎮西南)。在此情況下,軍部醫院是固定駐扎在一處還是跟隨調動呢?
位于鹽城市亭湖區的新四軍泰山廟軍部舊址是一組三殿兩廂的廟宇式建筑,展廳里有詳細的圖片資料和實物反映重建軍部后的新四軍作戰、生產以及發展歷程。遺憾的是,在展廳沒有查到軍部醫院的情況。在展館的宣教部,楊洋主任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據她介紹,東廂房就是當時軍部衛生部的辦公地點,但是并不了解軍部醫院的情況。為了不讓我空手而歸,她接連給幾位同事打電話咨詢,打聽到當年的軍部醫院并未跟隨軍部駐扎鹽城,而是駐在阜寧縣,舊址已經拆掉無從尋訪了。楊主任還拿出一些文字材料讓我查閱,我非常意外地發現了崔義田同志的回憶文章《新四軍的衛生工作》。崔義田是新四軍軍部醫院最早的八名醫生之一,他的文章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我如獲至寶地采集下來。楊主任還指點說,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館藏豐富,可以到那里看看。紀念館就在鹽城市內,遺憾的是正在閉館整修,門衛說預計今年國慶節開放。我想這里留待以后有機會再來專門尋訪吧。
結束了我的尋訪工作,董寶華他們乘坐的火車也到了鹽城。尋訪組順利會合,剛好迎來了一場雷陣雨,難耐的暑熱得以稍減,為我們全部尋訪工作帶來一個恰到好處的結尾。
在返回濟南的列車上,看著窗外農田綠樹向后飛快地奔去,我的思緒也不斷縈繞閃回。7天,3000公里,17個尋訪點,每一處的情形都歷歷在目,尋訪組把新四軍軍部醫院自1938年至1945年大體的發展脈絡基本梳理清楚了。軍部醫院后來又經歷了在山東的發展壯大,幾經更名。直至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衛生部部長方春望,率華東軍區衛生部直屬醫院百余人進駐濟南,接管了山東省立醫院。1948年11月1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命令,醫院被正式命名為“山東省立醫院”、“華東國際和平醫院”,掛兩塊牌子。這是后話了。
歷史是教材,是老師,是最好的營養劑。我想,重拾一段歷史讓我們穿越時空看清來時的征途,堅定足下的方向。初心永守,使命擔當,激勵后人,繼承發揚。我的耳機里一路不斷回放《新四軍軍歌》:“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