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追尋紅色足跡 堅守為民初心——山東省立醫院發展脈絡之華東國際和平醫院變遷尋訪記(二)
在山東省立醫院黨委做出追尋紅色足跡,厘清醫院發展脈絡的決定后,尋訪組通過多方努力查找歷史資料,厘清了華東國際和平醫院的演進脈絡,并迅速形成了尋訪路線。在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尋訪組發現了與軍醫處相關的一系列重要歷史資料。隨后,尋訪組奔赴安徽徽州巖寺、南陵土塘、涇縣云嶺鎮。在那里,他們有了哪些新的發現,又有哪些收獲和感觸?
7月25日早上7點30分,我們從徽州出發開始一天的尋訪之旅。
今天我們計劃跑徽州巖寺、太平小河口、南陵土塘和涇縣云嶺鎮,把“皖南事變”前的新四軍軍部醫院的情況梳理清楚。計劃簡潔清晰,但是執行起來才知道什么叫“行路難”。
史料記載,1938年2月,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決定,將八省十幾個地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集結到皖南歙縣巖寺集中,改編為新四軍。當年4月中旬,軍部自南昌移到巖寺集中和點驗,因病號較多,利用祠堂辦起了一個50張床位的休養所。第一個尋訪目標便是這個軍部休養所。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出發半小時后我們來到位于黃山市徽州區巖寺后街蔭山巷7號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很不巧的是,紀念館剛剛整修完畢,正在閉館等待驗收。聽說我們帶著尋訪任務來自山東,講解員幫忙找到了館長。館長很熱情接待了我們,但是表示因為當年新四軍在巖寺只駐扎了一個月的時間,沒有軍醫處和休養所的相關資料留下,也沒有相關遺址遺存。在尋訪組領隊的再三請求下,館長特批我們進入紀念館查看資料。連廊式的洪橋橫跨在豐樂河上。過橋就是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金家大屋,這里有軍部舊址、副官處舊址以及紀念館。
在軍部舊址,我們意外發現了軍部軍醫處處長、副處長、醫務主任、總務科長以及醫生的詳單。紀念館有葉挺軍長派軍醫為當地群眾治病的銅像,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軍醫處在建立軍民融洽的魚水關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紀念館展出的眾多圖片中,我們發現了唯一一張反映軍醫處的照片——“新四軍女醫務工作者”,五位女軍醫手拿白色隔離衣面對鏡頭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遙想在當年艱苦卓絕的環境中,軍醫們能有如此樂觀陽光的精神面貌,著實令人動容。
在巖寺所獲不多的尋訪組迅速趕往下一站,太平小河口。
史料記載,1938年夏,新四軍軍部移駐安徽涇縣云嶺鎮,在云嶺鎮南堡村徐家祠堂設立了前方醫院,在太平縣小河口翟家大院、祠堂兩地設立了后方醫院,這是在軍部門診部和休養所基礎上最早建立起來的醫院。皖南三年中,前后方醫院收治住院病人6000多名。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 加拿大援華醫療隊護士簡·尤恩都到過這里,并留下了詳細的記錄。1939年3月,周恩來同志到小河口醫院,慰問傷病員,并給醫務人員做了鼓舞人心的講話。尋訪組相信會在小河口有比較大的收獲。
尋訪組一路向當地群眾詢問相關線索
小河口成為一個具有地標意義的地方,我們心中充滿期待。小河口在哪里呢?早年的太平縣早已改名叫黃山區,GPS導航顯示黃山區的小河口村需要穿過一條鄉村公路,在一座山腳下的小溪旁。穿過幾處茂密的樹林,導航屢屢提示調頭,我們迷路了。車子打轉之際,在一個村口遇到一位熱心的老大爺給指點了方向。尋訪組跑了15公里,果然看到了那個小溪旁的小河口村,但是村民說從小就沒聽說這里有過新四軍活動。因為這里的村委會已經撤銷并入了中墩村委會,他建議到中墩村委會問一下。我們馬不停蹄跑了5公里趕到中墩村委會,得到的答復是此地已經沒有小河口村,但新民鄉有個小河里村,聽說那里有過新四軍活動,估計是那里。工作人員還指點說,這附近有個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可能了解詳情。經向派出所、路邊水果攤販、大排檔老板打聽,我們在崎嶇山路上來回找,始終沒找到那個小河里村。我們只得退而求其次,回頭找紀念館試試。在這里,我們打聽到此地只有新明鄉沒有新民鄉,也沒有小河里村。雙方信息怎么會有這么大差距?尋訪組陷入巨大的疑惑,商量后決定只能頂著熱浪先返回中墩村委會重新核實。不巧的是,村委會這時已經下班鎖門了。
小河口到底在哪里呀?我們又想到一個辦法,拿幾臺手機用不同的導航軟件搜索,全部顯示相鄰旌德縣確定有個小河口村,也就是說那里大概率是正確的地點。時值中午,我們抱著找尋的希望出發了。一路是狹窄顛簸偶有破裂的路面,兩側是茂密的樹林,多處落石占去一半路寬。越走路越窄,人煙和村落竟然全都消失了,遠處是高山,近處是密林,前面是羊腸一樣的小路。司機幾次以為導航失靈,不得不調頭找路。一個多小時后,我們終于艱難抵達旌德縣小河口村。但是路邊三位老人的回答讓我們在似火驕陽下如冷水澆頭,“這里叫小河口,但是沒有新四軍遺跡。”這個惱人的結果,讓我們有點發懵。領隊果斷決定,放棄無法定位的小河口,直奔有確切定位的涇縣云嶺新四軍史料陳列館。
到達涇縣邊緣時已經是下午2點,尋訪組在路邊找了個小飯鋪,一人要了一碗面條,吃完沒有休息馬上出發。盡管大家嘴上沒說,心里的焦急可想而知。前進途中,我們路過云嶺新四軍軍部以及陳家祠堂新四軍大會堂,都停車查訪希望能有所收獲。沒想到,要么鎖門要么無人,一無所獲。疲憊不堪的尋訪組懷揣最后的希望,終于來到位于云嶺鎮山間的新四軍史料陳列館。沿著反射著酷熱的步道拾級而上,我們心情十分緊張,就怕希望再次落空。
在涇縣云嶺新四軍史料陳列館發現的珍貴照片
來到展廳,眼前突然豁然開朗,終于找到了想找的東西,包括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小河口醫院”。在這里,我們找到了新四軍軍醫處組織序列表,從軍醫處到衛生隊的負責人名單都有。有軍醫處沈其震、宮乃泉、崔義田等領導同志的工作照片,也有小河口醫院的外景以及病房、化驗室內部情況照片,還有醫院開展手術、為戰士種牛痘、做X線檢查、上解剖課等的珍貴照片。顧不上休息,尋訪組馬上拿起設備進行采訪記錄。領隊在與館長交流中得知,真正的小河口村已經在上世紀50年代修水庫時,整體淹沒在水下了。今天,只有那幾張照片成為這段歷史的證明。因為資料館沒開空調,走出資料館我們全身汗透猶如水洗一般,但是我們都有一種取到真經后的欣慰感。
離開資料館已經是下午4點,我們決定再跑最后一個點——南陵土塘。經過一個小時車程,尋訪組來到南陵縣三里鎮呂山村土塘組。這里三面環山,竹林茂密。熱情的村民大哥告訴我們,當年新四軍軍部就駐扎在這里,由于缺水,不足一月就轉移了。軍部醫院等舊址也在后來的舊村改造過程中拆掉了,只有在舊址上重建的一座軍部小樓供人瞻仰。夕陽西下,山間吹來一陣熱風,拂過路邊的花草,也在我們心頭吹起一絲惆悵。
按照計劃,我們在晚上8點趕到住地,歷時12個小時的不間斷尋訪方告一段落。回想起一天的奔波和曲折,我想起楊萬里的兩句詩: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直線距離260公里的區域內,幾乎山山相連,水溪縱橫,竹木遮天。回想當年,新四軍前輩在這樣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在內有敵頑外有日寇的險惡環境中,是怎樣不屈不撓,殊死斗爭,硬殺出一條血路,一步一步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他們的革命初心該是多么的堅定!他們救國救民的使命感該是多么的頑強!想到這些,頓時感覺勞累減輕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