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大眾日報:一根穿刺針留住新生命希望
王謝桐簡介 博士,主任醫師,教授,臨床博士生導師,國內知名產科專家,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兼任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產科學組成員、山東省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圍產醫學醫師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優生與遺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生殖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產前診斷專家組副組長。
王謝桐和他的團隊。
名醫、名科標志著一家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近年來,經過重點學(專)科建設,我省涌現出了一批知名專家、知名學科和專科。為進一步促進醫學科技推廣,普及醫學知識,從本期開始,本報將推出“齊魯名醫名科”專欄,向讀者介紹省內一流的醫生團隊,讓讀者了解知名專家,走近重點專科。
□李 振
一般來說,產科是醫院里笑容最多的地方,因為在這里,無數個家庭迎來新生命,歡欣雀躍。然而,有一支團隊時常面對的卻是孕婦及家人痛苦又艱難的抉擇——他們通過微創技術減掉孕婦體內的部分胎兒,從而提高新生兒的出生質量。這就是山東省立醫院產科王謝桐團隊。
針尖穿“豆粒”實現安全減胎
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生育困難的夫婦通過試管嬰兒等技術結束了艱難的求子之路,擁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這項技術也為不少家庭帶來了新的困擾——為了確保胚胎存活,醫生在進行胚胎移植時往往一次會植入多個胚胎,多胎妊娠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就像本該住一個人的房間硬擠進了三個人甚至更多,多胞胎妊娠對母親和胎兒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而在幾個胎兒中,如果有一個出現畸形,減胎的需求就越發迫切。
2001年,穆女士因為多年不孕,服用促排卵藥物后懷上了三胞胎,但妊娠15周后發現,其中一個胎兒是無腦兒。過去,產科醫生們對于穆女士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終止妊娠,腹內胎兒全部死亡。而另一種就是保留全部胎兒,同時分娩出了先天畸形的胎兒。當時許多醫院都建議穆女士終止妊娠,但她實在不舍得引產,一家人四處求醫,最后來到了山東省立醫院。
對孕早期的患者,可以在超聲引導下經過陰道穿刺胎芽進行減胎,但穆女士現在已進入孕中期,經陰道減胎感染率高,最終流產發生率也高。產科主任王謝桐經過對文獻病例報道的學習和不斷演練,最終決定對穆女士進行孕中期經腹注射氯化鉀減胎術。在B超的引導下,將一個穿刺針透過穆女士腹部刺入畸形胎兒的胸腔,向其心臟部位注射氯化鉀。最終,保留下來的雙胎成功分娩,穆女士幸福地擁有了一對健康的雙胞胎寶寶。
為了提高減胎手術的效率,減少穿刺次數,保證母胎安全,2010年1月,王謝桐團隊對這一方法進行改進,在國內首次采用孕中期經腹胎兒頭顱內注射氯化鉀減胎術。避開了快速搏動的心臟,孕中期經腹減胎術更加容易操作。目前,王謝桐團隊已開展了800多例孕中期經腹減胎術,數量成果居全國之首。
挑戰學術尖峰——
不讓患者再跑北京上海
孕中期經腹注射氯化鉀減胎術并不是萬能術。對于胎盤有血管相連的兩個胎兒,高濃度的氯化鉀溶液注射到一個胎兒的心臟后,可能會迅速進入另一個胎兒的血液內,造成另一個胎兒的死亡。
王謝桐仔細研究了相關文獻,發現國外有專家采用射頻消融技術解決復雜性雙胎的減胎術,但國內沒有相關文獻。他就自己琢磨如何利用現有技術設備實現射頻消融減胎。為模擬真實的治療環境,他找到一個大水盆,在里面灌滿水,把胎盤、臍帶放進水里,再在盆上蒙上一層黑色的塑料膜進行射頻消融的操作練習。2011年7月,王謝桐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射頻消融減胎術,解決了常規的氯化鉀注射減胎術無法應用于單絨毛膜雙胎的難題,為更多復雜性雙胎患者帶來了福音。截至目前已開展40多例。
王謝桐常對團隊成員說,患者來到山東省立醫院,就要得到全國最好的產科服務,不能因為某種治療我們提供不了,把患者推到北京、上海。2009年,一位懷有8胞胎的孕媽媽向王謝桐求助,希望能夠進行減胎。王謝桐深知,如此數量的多胎妊娠進行減胎在國內還無先例可循,實施這樣一例手術可能給自己和團隊帶來巨大風險。但是面對患者夫婦的懇求,王謝桐履行了“不讓患者再跑北京上海”的承諾,為其實施3次減胎手術,共減去6個胎兒,最后患者平安產下一對健康可愛的兒女,也打破了我國多胎妊娠減胎數目的紀錄。
構建全孕期
產檢診斷取材技術體系
為了一句“不能把患者推到北京上海”的承諾,讓王謝桐團隊在新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攀登。1995年,他們率先開展超聲引導下PTC針取胎兒血進行產前診斷,并且采用堿變性方法快速確定胎兒血,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和安全性;2002年率先開展超聲引導下絨毛吸取術,使早期妊娠的產前診斷得以實現;率先開展中期妊娠選擇性減胎術,提高了圍產兒質量,降低了孕產婦并發癥;率先開展超聲引導下胎盤植入病灶注射,為患者保留生育功能;2004年率先開展B-lynch外科縫線法治療產后出血,產婦子宮的保留率增加了70%—80%……
2007年,王謝桐主持成立山東省立醫院產前診斷中心。目前,中心已形成孕早期取絨毛、孕中期經羊水、孕晚期通過胎兒血的產檢診斷取材技術體系,是省內開展診療項目最全面的機構。他們建立了山東省產前診斷和產前篩查標準規范,提高產前篩查、產前診斷的質量。團隊還在省內危重孕產婦搶救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對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妊娠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急性脂肪肝、HELLP綜合征、DIC、羊水栓塞、兇險性前置胎盤等危重病的診治果斷及時,把許多孕產婦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擁有先進的技術還遠遠不夠,優質的醫療更要讓患者時刻感受到關愛和溫馨。王謝桐認為,醫務人員要換位思考,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做好工作,對待病人不能只看到病,而要看到人的情感心理變化。為此,他們以“母親安全,兒童優先”的原則,開展了預約就診、點名服務、跟蹤隨訪等服務項目,把全新的孕產婦醫療保健模式融入臨床過程,讓孕產婦感受到溫馨、安全、舒適。
“誤打誤撞”王謝桐
□李 振
“談不上什么職業規劃,如果有的話也只能說是‘被動規劃’,我進入產科真可以用誤打誤撞來形容。”一場手術之后,身穿白色隔離衣的王謝桐在辦公室向記者娓娓道來,講述他的從醫之路。
1981年,16歲的王謝桐參加了高考。父親希望他學醫,而王謝桐的理想專業卻是當時正火熱的無線電。父親讓他用成績說話——如果高考成績物理、數學分數比生物、化學分數高,就去學無線電,反之則遵從父意學醫。結果可想而知,王謝桐帶著一點不情愿進入了山東醫科大學(今山東大學醫學院)。
5年醫學學習,王謝桐對醫學從“不感冒”漸漸產生興趣,尤其喜歡站上手術臺,操刀動手術。1986年,大學畢業的王謝桐分配到了山東省立醫院,毫不猶豫地把外科作為自己的第一志愿,然而卻被分到了婦產科。一個大男人去婦產科,王謝桐自己覺得別扭,妻子也不理解。最后還是同樣是婦產科醫生的妻姊勸慰他,男人干婦產科同樣有前途,而且婦產科同樣能動手術,不會荒廢了手術的本事,這才打消了他的顧慮。
“沒有不好的科室,只有不愿干的醫生。”回憶自己的從醫生涯,王謝桐總結出這樣一點。盡管是“被動地”干一行、愛一行,但從他踏入婦產科的第一天起,他就以百分之百的努力提升磨練自己。平日里,他抓住一切向高年資醫生學習的機會,提升臨床技能;周末,他從不在家睡懶覺,一大早趕到病房查房,一查就是十年。1994年,山東省立醫院籌建產科,29歲的王謝桐被選為產科副主任,成為當時醫院最年輕的科室領導。可王謝桐卻高興不起來——在當時看來,產科就是接生,進了產科手術的本事豈不是徹底荒廢了?“你是不是共產黨員?是的話就把這擔子扛起來。”當時的產科主任得知他的想法,嚴肅地對他說。王謝桐只得答應下來,不過他要求以后每年要有兩個月的時間回婦科,讓他“練手”。然而進入產科20多年了,王謝桐卻一次也沒回去過。
成為產科主任后,王謝桐時刻以帶頭人的要求檢視自身。學術上,他要求自己掌握的新技術最多,發表的相關論文最多,開展的疑難雜癥診治最多,讓同事們內心信服;工作中,他以“身先士卒我先干”的標準要求自己。身患艾滋病的孕婦住院分娩,他第一個為產婦檢查;甲流來襲,他第一批參加“甲型H1N1流感”重癥孕產婦診斷治療方案的制訂;大年三十,他帶頭值夜班,贏得了同事的尊重。
王謝桐不是一頭扎在學術里的“老學究”。他聲音洪亮,說話字正腔圓,上大學時就是校廣播電臺的播音員,來到醫院后他還常常兼任醫院大小活動的主持人。如今,作為產科博士生導師,王謝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帶研究生,培養下一代產科醫生上,他希望更多有技術有志向的年輕醫生加入產科,為產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上一篇: 《有么別有病》:睡眠中的養生秘訣
下一篇: 省立醫院婦科:讓醫學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