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生活日報》劉軍:為5個月娃娃換上爸爸的肝
生于1967年2月,醫學博士后,主任醫師,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立醫院普外科副主任,器官移植、肝膽外二科主任,山東省衛生系統重點科技人才(1020工程),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全國委員。 我省肝臟移植第一位博士后,師承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活體肝移植奠基人王學浩教授,先后創建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和山東省立醫院的器官移植中心,是我省肝臟移植的開拓者,從事肝膽外科專業工作20余年,年手術量超過600臺。 □記者 秦聰聰 攝影 記者 左慶
幾乎80%的時間都在手術臺上,作為我省肝臟移植的開拓者、鼎鼎有名的肝膽外科專家,劉軍的生活節奏僅用“忙”字形容似乎太單薄。初次約見劉軍,是在兩臺手術間隙。6月10日中午,他主刀完成了一臺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和一臺二次膽道手術,下午還有臺難度較大的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等著他。
本該休息片刻卻被記者打擾,他微笑著說“沒關系”。身著綠色手術衣,談及從醫這些年的經歷和看過的病人,他有時感傷,有時興奮。雖然百般忙碌,他卻沒有絲毫不耐煩。只有放松狀態時帽子下露出的被汗水浸濕的頭發,在悄悄訴說著疲憊。
在他救治下“換肝女”當媽
“如果沒有劉主任,就沒有今天的我,更不會有我們活潑可愛的小女兒。”14日,電話那頭,遠在內蒙古的薩仁娜聽說記者要采訪有關劉軍的故事,充滿了感激。11年前,因自身免疫性肝炎而發展到肝硬化晚期,時年27歲的薩仁娜在劉軍手下成功換肝。如果沒有劉軍,薩仁娜的生命也許就停在27歲,哪有這11年和以后的歲月,哪有她為人妻、為人母的幸福!
時光回到2004年,當時薩仁娜已患病13年,可13年來輾轉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醫院就診,病情還是發展到肝硬化晚期,全身皮膚黏膜廣泛出血,肝功能衰竭,她慕名找到了劉軍。薩仁娜是劉軍的第二例肝臟移植患者,也是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薩仁娜的手術,足足用了13個小時。
劉軍還清晰地記得,2004年3月4日下午2點,供體送達醫院,他便開始著手切掉薩仁娜的病肝。可是,由于當時薩仁娜凝血功能很差,直到第二天凌晨3點,劉軍才走下手術臺。整臺手術患者出血足有3萬毫升,劉軍笑稱,那確實是浴血奮戰。
術后,體力透支的劉軍并沒離開,而是守在薩仁娜的病床前監護。整整72小時,幾乎是寸步不離。薩仁娜活了下來,并于2013年5月生下了寶貝女兒。報喜的那條短信,劉軍一直收藏在手機里。
這也是我國首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移植。
高考五志愿四個報醫學院
劉軍從小在醫院大院里長大,媽媽是新汶礦務局中心醫院一名兒科大夫,接觸的叔叔阿姨也都是醫生。每天聽媽媽講她接診的故事,看著媽媽把瀕臨死亡的孩子救活時的神采奕奕,劉軍對白大褂有強烈的向往。
初二時,因為心臟有雜音,劉軍做了一次手術。把整個人都交給醫生時,那種恐懼與希望交織的心情,讓劉軍感覺醫生是個十分神圣的職業。母親從醫,父親是一名橋梁隧道工程師,出身于優越的家庭,劉軍卻出奇地能吃苦,而且從小學習成績就很好。1985年,劉軍參加高考,一共5個志愿,他填了四個醫學院校,最后一個才填寫了與家鄉有關的礦業學校。最終,劉軍被當時的山東醫科大學錄取,成為一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
1989年,劉軍在濟南市中心醫院實習,在那里,他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普外專業。那時,與劉軍一同實習的女同學不喜歡普外專業,劉軍就幫她值了所有的班,普外三周的實習時間里,僅僅是闌尾手術,他就上了十余臺。
創我省肝移植多項第一
在普外專業中,肝膽專業的風險大、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有挑戰性,他很喜歡。1990年,劉軍本科畢業,分配到濟南軍區106醫院工作5年后,又考取了山東醫科大學肝膽專業研究生,之后讀博,后又來到南京醫科大學做博士后。
博士后期間,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活體肝移植奠基人王學浩教授的開門弟子,全面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了肝臟移植技術。
當時的山東,雖零星開展了幾例肝臟移植手術,但主刀的專家,手術的麻醉、護理都來自外地醫院,我省既沒有肝臟移植的高學歷人才,也沒有獨立開展肝臟移植的相關技術和團隊。王學浩院士想把這名開門弟子留在身邊,但考慮到家鄉肝臟移植的專業建設,2003年11月,劉軍學成歸來,在齊魯醫院工作。
2003年12月,他主刀為一名肝癌晚期患者進行了肝臟移植手術,手術僅用5個小時,十分順利,劉軍事前準備的各種意外預案完全沒用上。這是我省首臺獨立肝臟移植手術,具有里程碑意義。
后來,劉軍離開齊魯醫院來到省立醫院,也先后創建了我省最大的兩家綜合性醫院的器官移植中心。越來越多患者慕名找到劉軍,現在,他已主刀了200多臺肝移植手術。
這期間,劉軍陸續創造了很多“第一”:山東省首例一期肝腎聯合移植;山東省首例獨立開展的活體肝移植;山東省最高齡肝臟移植(76歲);山東省最低齡活體肝臟移植(5個月);山東省首例肝肺綜合征肝臟移植;腹主動脈搭橋血管成形肝臟
上一篇: 《生活日報》不用來濟南也能看上省城大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