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大眾日報》醫生的雙眼就應緊盯臨床
◆醫生的本分是為患者解決問題,醫生的雙眼就應緊盯臨床。全國先進工作者、山東省立醫院內科主任、腎內科主任王榮以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這一理想。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醫療機構更應關注
“遠期預后”
“王主任,我胳膊癢,還長了很多小疙瘩,這是咋回事?”去年,一位多年透析的腎病患者找到了王榮。王榮一看,這是透析病人常會出現的鈣磷代謝紊亂,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危及患者的生命。王榮立即調整了患者透析液的鈣磷濃度并叮囑他進行飲食控制,三個月后患者的癥狀得到了有效緩解。
一個普通的病例讓王榮意識到,對待透析病人這一特殊群體,不僅需要進行常規的治療,更要有個體化、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某些中心只顧多收患者,只管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一時安全,而不為其制定長期的治療方案,醫療質量難以保障。如今,在省立醫院,覆蓋腎病、透析患者的全方位健康管理體系已初現雛形。目前數據庫病例已超過300例,一旦數據庫中患者的基礎數據出現變化,醫生就會主動聯系患者提前進行干預。
王榮說,醫療機構不能總是盯著眼前利益,更應關注的是“遠期預后”,也就是疾病的長期控制。作為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會常委以及我省腎臟病及血液凈化質控中心主任,未來他還將在全省促進全面健康管理和腎病防控理念的推廣,讓更多腎病患者受益。
讓疑難雜癥成為“常見癥”
對于患者,王榮是值得信賴的好醫生;對于年輕醫生,他是站在學術高點又不忘提攜后輩的好老師。王榮說,一個學科只有一個、幾個專家遠遠不夠,要讓年輕醫生接觸到更多的資源,實現快速成長,這個學科才能實現良性發展。
針對年輕醫生臨床經驗不足、疑難雜癥難見、難判、難治的問題,2011年,王榮牽頭成立了濟南市及周邊地區腎科醫生病例分享活動。王榮說,“有的疑難病例如果不靠同行之間的交流和高年資醫生的傳幫帶,年輕醫生以及中小醫院的醫生即使遇見了也分辨不了。”2012年,王榮曾在病例分享會上介紹了一個罕見的膜性腎病病例,該病例在國際上僅僅上報了三十幾例,中文文獻中尚無法查到。分享會只有六七十名醫生參與,但它帶來的效果卻大大出乎王榮的預料——會后僅3個月時間里,全省就確診了該病例3例。
經過4年多的病例分享,如今濟南及周邊地區的病例分享會已經由最初的每月一次變為每季度一次,再到現在不定期的“有病例再分享”;從起初一次討論六七個病例到現在“不是特別復雜疑難的病例,都不好意思拿出來分享”,病例分享會正一步步朝著王榮設計的初衷邁進——醫生見得多了,疑難病例自然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癥逐漸成為腎科醫生的“常見癥”。
追前沿,
更要打破學術“迷信”
在平日的臨床和帶教工作中,王榮發現在很多醫生尤其年輕醫生中存在著一種學術“迷信”,凡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成果格外受追捧,有些醫生還將此照搬照用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臨床中的各種指南成為醫生診斷的“金科玉律”。
“任何一項研究都有其適應條件,脫離這種條件的照搬照用不可取,尤其是應用在患者身上。”王榮說。這種學術上的“迷信”非但不能促進醫生的成長,反而容易局限醫生的眼界,阻礙學科的健康發展和推陳出新。
為了打破學術“迷信”,提高年輕醫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識別辨別的能力,2013年,王榮發起了一項名為“聚焦腎科前沿”的專題會議,每次會議圍繞一個專題把腎科領域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拿出來進行“麻雀解剖”,與會醫生對每個成果的臨床背景、存在的缺陷、結論影響,以及能否使用在臨床等問題進行探討。如今,“聚焦腎科前沿”已由最初的僅在濟南的6家醫院開展擴展到了棗莊、濟寧等多個地區,不僅把最新的學術前沿成果帶進我省腎科專業,更培養了年輕醫生們科學的學術態度。
截至目前,王榮已為全省各地腎病專業培養專業醫生數百人,為促進全省腎病、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