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奉獻:援藏醫生傳承高原守望
□禹亞寧 王凱 王省 黃莎莎
10月8日,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胡學軍一行來到濟南,專程看望了原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第一任)、山東省立醫院燒傷整形外科主任,已有95歲高齡的張學彬,感謝他對西藏醫療事業作出的貢獻。
當日,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與山東省立醫院簽訂對口援助協議。
緣起:建國初期的魯藏醫緣
1946年5月,張學彬從上海醫學院畢業,還沒有領到畢業證書的他就和兩位同學一起,從重慶經南京轉北平乘飛機來到臨沂,投入到戰火紛飛的解放戰爭中,并在臨沂機場受到陳毅同志的親自接見。在山東,張學彬先后參與了解放孟良崮、濰縣等多次戰役,搶救了無數傷員。
1950年十八軍進軍西藏前夕,西南軍區衛生部錢信忠部長找張學彬談話,“解放西藏,衛生工作很重要,需要一個像你這樣醫科大學畢業的醫生,部隊中較少,考慮調你去。”張學彬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隨后,張學彬調任十八軍衛生部任醫務主任,與十八軍一起歷時一年的長途跋涉從川西到達拉薩,在進藏路上,只要遇到患病的藏族同胞,張學彬就利用休息時間就地看病診治,一路上與藏族同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52年9月,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前身拉薩人民醫院成立,張學彬兼任第一任院長,在西藏一呆就是7年,這期間他曾給達賴檢查過身體,教過阿沛阿旺晉美下圍棋,在他的帶領下,醫院醫務人員隊伍逐漸壯大,為成千上萬的藏族同胞解除了病痛。
1981年,張學彬終于又輾轉回到山東,擔任山東省立醫院燒傷整形外科主任醫師,并在這里離休,頤養天年。
老人傳奇的一生開始于山東,把青春貢獻給了西藏各族人民,最終又落葉歸根回到了山東。
20年前,援藏工作開展以來,山東省立醫院一批又一批的醫生,又選擇駐守西藏、傳承愛心接力,奉獻青春和熱情……
堅守:與“高反”
和寂寞斗爭的戰士
2004年,山東省立醫院原口腔科副主任孫廣恭,作為山東省第四批援藏干部的一員,來到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
“當時只是想,前三批援藏干部中都沒有衛生技術干部,作為第一名援藏醫療干部,一定要圓滿完成任務。”在這3年里除每年春節外,其他時間孫廣恭沒回過山東。
然而,剛到西藏,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孫廣恭一直頭暈、耳鳴。由于長期處在氧氣含量低的高原環境中,2007年剛回到山東的孫廣恭,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明顯落后于周圍的同事,“兩個月前出差去的地點都記不起來!現在情況才好起來。”
2012年進藏的神經外科副主任郭華也面臨著挑戰,血氧飽和度曾一度下降到75%、心率120多次,這在內地已是需要搶救的數值,他回憶道:“心慌得要命!我一個人佝僂在床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上學時教科書上講述的瀕死感。那一夜,真不知道是怎么度過的。”
現在仍在西藏人民醫院擔任副院長的張林在剛到拉薩時同樣忍受了頭疼、胸悶、心慌、口腔潰瘍等身體不適的侵襲。
環境的考驗是外部的、短暫的,在駐藏期間,最難熬的是寂寞。正如郭華在日記中寫道:“漫長的冬夜,屋內溫度接近零度,屋外大風呼嘯,遠處傳來野狗的狂吠,舞動的枯樹影子篩落在床上,心里感到寂冷而又恐怖。”沒有熱水、沒有暖氣、沒有電視節目、時常停電,更別提網絡信號了,每天靠給家里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孫廣恭說,在西藏援藏干部都互相稱為“援友”、“戰友”,真的就像戰場上的戰士一樣,與環境和自我作斗爭。
信念:奮斗在救死扶傷的前線
說起山東醫療援藏干部,藏族同胞和西藏援藏干部都會豎起大拇指,實在、肯干成了山東人的代名詞。
在日喀則,援藏干部用自己真誠的愛心和付出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扎什倫布寺喇嘛次仁,得了急性根尖炎,牙疼得厲害,找到口腔科醫生孫廣恭,接受根管技術治療,
上一篇: 《中國醫師報》李長忠:惠施仁術守護半邊天
下一篇: 《大眾日報》秦成勇當選山東省醫院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