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人民日報》萬余例大手術基本無糾紛
過去,醫生術前和患者講得明明白白,可一旦出了問題又無憑無據。第三方見證體現了公平公正,是對醫患雙方的保護
日前,在山東省立醫院,我們觀摩了一場特殊的術前談話。
63歲的患者劉浩因患左側聽神經瘤,需要做風險較大的開顱手術。術前,神經外科的徐同江醫師負責與患者家屬談話。不過,這場談話是由“第三方”代表主持的。
在醫生對病情診斷、治療方案、替代方案、手術中可能發生的風險等做了詳細介紹后,“第三方”代表立即抓住幾個關鍵問題發問:
“患者心臟患有主動脈擴張,是否需要預先處理?”
“因手術受影響的一些面部神經和吞咽神經需多長時間恢復?能恢復到什么程度?”
“對術后可能出現的血腫,有沒有急救措施?”
在患者家屬就自己關心的問題問完醫生后,“第三方”代表又歸納總結了醫生提到的“幾種最壞的情況”,并對患者家屬說:“目前老人還有行動能力,如果萬一出現了大家都不希望發生的后果,心理上能否接受?”患者兒女表示:“接受。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做了還有一線希望。”隨后,醫方、患方、見證方在手術同意書、術前談話見證書等文書上簽字確認,見證全程錄音錄像。
整個術前談話持續了1小時20分鐘,其中醫生的解釋時間不低于1小時。在談話過程中,醫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病情講得明明白白。例如,“腫瘤處在小腦和腦干的夾角處,手術時需要在小腦和腦干間扒開一條縫,相當于腫瘤埋在土里,需要把它扒出來,因此可能對小腦產生損傷。”患者家屬離開時,“第三方”代表和醫生反復叮囑:“回去后跟家里其他人再商量一下,還有什么問題再跟我們聯系。雖然簽了字,只要沒正式開始手術,隨時都可以反悔。”
主持見證的“第三方”代表來自道成(北京)醫院管理有限公司。這家企業在醫療服務中以“第三方”身份出現。見證員由退休醫務人員、醫學護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和法律工作者組成,他們有著良好的專業背景,能夠就專業問題與醫生對話。
道成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合作醫院出資購買公司的服務,請公司作為“第三方”監督醫生的醫療行為,協助患者參與醫療風險防范,維護其就醫安全。作為醫院購買服務的一部分,“第三方”見證術前談話是免費的,患者自愿選擇。
從去年試點以來,山東省立醫院三級以上手術、涉及60歲以上老人和12歲以下兒童的手術以及糾紛高發的心外科、胸外科、神經外科手術,全部進行醫患談話“第三方”見證,以此促使醫生認真與患者溝通。
徐同江告訴我們:“過去,醫生術前和患者講得明明白白,可一旦出了問題又無憑無據。現在,醫患雙方都很踏實。雖然每次見證談話時間長了,但大家都覺得很有必要。第三方見證體現了公平公正,是對醫患雙方的保護。”
山東省立醫院心外科、胸外科、神經外科原是醫療糾紛的“高發區”,每個科室每年都有三五起糾紛。在推行“第三方”見證術前談話后,醫療糾紛下降為零。在整個東院區,醫療糾紛也因“第三方”見證明顯下降,院區今年的糾紛發生率降至0.2%。,遠低于業界平均約3%。的水平。
據介紹,目前已有山東省立醫院、山東省交通醫院等5家醫院引入“第三方”見證。在見證的15000多例手術中,除4例患者因手術效果產生較小的爭議并迅速解決外,其他患者哪怕出現了難以避免的手術并發癥,也沒有產生醫療糾紛。
從調解糾紛轉向防范風險
以見證術前談話為突破點,從調解醫患糾紛轉為防范醫療風險,抓住了目前醫患關系中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彌補醫療糾紛處理的機制性缺陷
有關專家認為,在醫療糾紛多發的大環境下,推行“第三方”見證對于醫生和患者都是一種約束。由于“第三方”在場,并利用專業知識幫助患者確認治療方案和風險,患者對醫療意外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山東省立醫院醫務處處長李冠楨坦言,醫院目前引進的“第三方”與其他的“第三方”有本質的不同。“無論是以醫調委還是以各種協會為主體的‘第三方’,參與醫患糾紛管理的模式一般都是在糾紛發生以后,坐等醫患雙方主動上門進行調解,在賠償數額上盡量撮合雙方達成一致。即使調解成功,患者對醫方的怨恨多數很難化解,更別說調解未成功的。”
他認為,以道成公司為主體的“第三方”則是在醫患相對和諧的術前直接介入,通過術前見證等方式協助醫院降低對患者的侵權損害,提高患者對術后結果的心理接受度,這就抓住了糾紛發生的“牛鼻子”,從根本上防范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同時,患者還可以通
上一篇: 《大眾日報》預防關節炎,科學運動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