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人民網》心血管科張興華——讓患者學會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讓患者學會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山東省立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張興華的故事
劉巖 劉靜櫻 王省 黃莎莎
9年前,山東省立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張興華教授,為73歲的退伍軍人張建平裝了第一個心臟起搏器。近日,年逾八旬的老人家又來到省立醫院,請張興華為自己更換了第二個起搏器。9年來,張建平老人嚴格按照張興華的要求,健康飲食、適量運動,身體狀況十分良好。老人說,這可歸功于張教授的“保健課堂”。老人的兒子在美國工作,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美國做手術?老人說,“因為在張教授這里,不僅能治好病,還能學會自我保健。”
讓患者學會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多年來,張興華教授為數百位患者手術安裝心臟起搏器,使用期限和使用效果都達到最佳狀態。其秘訣就是:讓患者學會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一個多月前,患心臟病20多年的67歲的張玉梅,病情嚴重到一步路也走不了的程度。張興華主刀為她做了心臟搭橋手術。術后,張玉梅只在醫院住了9天就康復出院。“朋友聽說我才住了9天就出院了,都不敢相信。可別小看住院這幾天,我竟然被張教授熏陶成了半個心臟病大夫!現在我很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自我護理,自我保健。得心臟病二十多年,也不如這九天學到的東西多。”在老伴的陪同下,張玉梅專程趕到醫院,把這份喜悅傳達給張興華。不同的是,上次來是被救護車送來,而這次,老兩口是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的。“病人真正養病還是得在家里,既能減少費用開支、減輕家屬的負擔,更能給患者以舒適輕松的環境調養身體。”張興華說,“讓病人學會做自己的保健醫生,比專門給他派個保健醫生都有效。”
讓病人做自己的保健醫生?每星期例行的檢查病房,對張興華而言,比做手術還要累。他要帶著自己的醫護團隊,站在每一個病房的不同患者的病床前,針對病情不同的患者,在詳細詢問了近期身體狀況和細微感覺之后,把這種病情的發病原因和日常保健、預防再發生的醫學知識,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由淺入深地灌輸給他們,讓患者和家屬了解病情變化和治療方案,也學會如何保健,預防病情反復,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教會病人自己看自己的病
“醫生的職責不僅是給病人治好病,保證他平安出院,更重要的是要教會病人自己看自己的病,讓他們‘一次看病,終身受益’。只有學會了自我保健,才能長遠地保證健康。”張興華常常這樣告誡自己的學生,“治好病人的疾病是醫生的責任,讓病人病好了以后,不要再因為生活方式的錯誤而再次生病,更是醫生的責任。”只要有機會他就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在病房里開設醫學知識講座。就連查房他也時常引經據典,如同他給博士生、碩士生上課一樣認真,給醫生、護士、甚至患者及家屬剖析病情,研討治療方案,傳授醫學知識。
在心血管領域,張興華精于探索,不斷創新。他發現:很多情況下,疾病的發生是因為生活方式的錯誤導致的。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所謂的遺傳,實際是一個家庭錯誤生活方式的遺傳。有人愛吃肉喝酒,你經過了解會發現他們全家都有這種愛好。有的人思慮過甚,你會發現,他的家族都有愛操心的性格。如果從我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患者,都能學會自我保健,那么拯救的也許不僅是他們自己的健康,還會把一種健康生活的理念傳達到他的家庭,讓更多的人遠離疾病。”他預言,“長命百歲其實很正常,人類活到120歲不是夢。”由此看出,張興華教授正昂揚著創新精神,在醫學領域的前沿探索登攀。
用知識的力量 筑牢生命的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