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人文
醫生最大的樂趣是工作
作為山東省立醫院副院長,王培仁一生主編了11本書。由他主編的《內科學》一書,成為全國大專醫學院在校學生使用的教材。
他在家人眼中的形象有一點模糊不清,并不是因為他已經離開十多年了,而是因為他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自己衷愛的醫學事業上,留給家人和自己的時間太少了……
英文說得比中文好
王培仁的父親在天津起士林西餐廳當廚師,從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上的是教會小學和中學,從小學到大學,他的老師、同學大多是外國人,所以王培仁的中文不如英文說的好。1941年王培仁從齊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在蘭州中央大學當講師。
他常說,醫生一定要掌握好英文,這樣便于吸收全世界先進的東西。當初,妻子蔡斐茜就是因為他每天晚上教她英語,才獲取了她的芳心。
當時美國有一個醫學組織叫“美國醫藥助華會"(ABMAC),在中國有5個城市被指定為醫學中心,為美國醫藥助華會培養醫藥人才,這5個中心是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和蘭州,總部設在上海。王培仁是被蘭州醫學中心選送出國的。
美國醫藥助華會在中國的總負責人是前國民黨政府衛生署署長劉瑞恒。美國醫藥助華會負責去美國的來回路費,以及日常生活費用和進修學習的費用等。當時的生活費用每月為170美元,留學生省吃儉用剛可以維持生活。
1947年,王培仁坐船由上海出發,途經日本橫濱和美國檀香山到達美國西海岸舊金山,歷時20多天。檀香山的風景秀麗迷人,僑居檀香山的以日本人為最多,其次為中國人。中國人開設的商店處處可見。在市區內可聽到從遙遠的山區傳來的用嗩吶等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的中國傳統樂曲,這讓身在異國他鄉的王培仁感到非常親切。
在出國前,美國醫藥助華會根據每個人的專業和要求,已在美國為大家找好了適當的進修單位。最初王培仁在美國底特律的一家醫院(Hermann Keefer H0spital)工作學習,它是一個結核病醫院,有一千多張病床。開始做實習觀察員,后來醫院方面看到王培仁的業務水平和英語水平不錯,就升任他為住院醫師,負責病人的診療和管理以及向上級大夫匯報病情和參加討論等。
在該院工作學習期間,王培仁結識了不少美國同事和在該院學習的其他中國留學生,并結交了不少的朋友。有些美國同事是很友好的,不但在工作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在業余時間也相互交談,一起娛樂,如研究照像技術,交流經驗等。但也有些美國人輕視中國人,王培仁就不與他們來往。
在醫院工作學習期間,醫院提供給王培仁一個單間宿舍,備有電話和盥洗室,每天早晨有黑人女服務員打掃衛生,態度和藹友好。在該院學習的一位朝鮮留學生見王培仁寫的中文信,甚為驚訝,說他很有學問,因為在朝鮮只有有學問的學者才會寫中文。
離開底特律后,王培仁到紐約市康乃爾大學醫學院進修。康乃爾大學本部在紐約州的依斯柯(Etheca),而醫學院在紐約市。醫學院的教學醫院有兩部分,一部分在紐約醫院(New YorkHospital),為醫學院本部所在地,另一部分在紐約市立醫院叫伯爾尤醫院(Bellevue Hospital),它是一個公共醫院,收費較低,為一般收入較少的平民百姓看病住院的地方,所以病人和病種均較多,是一個醫學教學的好地方。
王培仁在紐約市立醫院第二部分學習,主要偏重于臨床心血管疾病,參加臨床工作和臨床討論會,并參加紐約醫院院本部的總查病房以及各專題講座等。進修班學員約有10名左右,大多數為美國私人開業醫師。按美國政府規定,私人開業醫師需要每隔數年進修一次,以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教學人員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