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人文
創業和育人
駱兆平長期擔任山東醫科大學的臨床教學工作,是山東省耳鼻喉科學界的帶頭人,他言傳身教,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付出大量心血。他在學術研究上作風嚴謹,精益求精。自50年代起多次發表學術論文。94年后患白內障,視力減退,便參與學生的科研項目研究,給予指導和幫助。其中有的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獲得省醫學科學進步獎。擔任副主編的《耳鼻咽喉科學》教科書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為山東省立醫院耳鼻喉科的創始人,駱兆平在他的一生中所寫的 6本耳鼻喉科醫學專著。不僅是省立醫院,也是全山東,甚至全國的醫學財富。
棄文從醫
駱兆平1920年出生于浙江省嘉興市,家境貧寒。13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四個孩子艱難過活。他的中學時代是在著名的浙江秀州中學度過的。秀州中學不僅為中國培養出十個院士,還涌現出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以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揚名的朱生豪這樣的大家。
在中學,駱兆平打下了非常堅實的文學和外語基礎。因生活困難,他一度寄居在親戚家生活,也因此養成了小心謹慎,不愛張揚,淡泊名利的性格。在親戚家平時吃飯的地方,到了晚上,簡單收拾一下,就成了他睡覺的地方。每到寒暑假,校長都會安排品學兼優的駱兆平為低年級的學生補習功課,他靠著學校發放的津貼補貼自己的生活。
高中畢業后,駱兆平考上了燕京大學新聞系,因為家里窮,無錢支付生活費,只能眼睜睜地放下燕京大學的入學通知書。同年,他考取就讀了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因為學費低、離家近,且有親戚在,吃住都不用花錢。
魯迅曾經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棄醫從文,而駱兆平卻因為現實生活的窘迫棄文從醫。不過,他并沒有因此終生遺憾,因為他明白,醫文從不分家。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醫學和文學相距甚遠,其實,二者是相通的。美國猶太族的精神病學博士亞瑟賽克勒說:“所有文化都是相輔相成的。在藝術領域里,我感受到的是情感部分;在科學世界中,我感受到的是智慧部分,這兩部分都與人文學密不可分。”
駱兆平在上海醫學院就讀期間,培養了自己在醫學、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興趣,這些興趣伴隨他走過了一生。
省立醫院耳鼻喉科奠基人
1949年,時任濟南白求恩醫學院長的方春望從仍在軍事管制的上海專門請來一批醫學專家,支援山東衛生醫療工作。與駱兆平一同來濟南的,有校友張學衡、郭懋榮和鄭元龍,還有他們的夫人,他們都是來自大上海,風華正茂的青年。因為走的時候比較匆忙,許多人連行李都沒有帶全,男著西裝,女著旗袍,帶著大上海的氣息來到了山東濟南,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駱兆平剛到省立醫院時,醫院只有一個日本醫生負責耳鼻喉門診,當時既沒有專業醫生,也沒有專門的醫療器械。這年駱兆平才29歲,在上無老師指導,下無骨干醫師的情況下,全靠自己拼搏承擔華東國際和平醫院耳鼻喉科專業重任,首先完善耳鼻喉科門診,創建耳鼻喉科病房,同時還要承擔白求恩醫學院的教學任務,工作十分繁忙。
在教學中,他發現沒有專業教材,搞好教學工作有相當困難,學生也難以接受。當時國內沒有一本中文耳鼻喉科專業參考書和教材。于是他開始編寫教材。日以繼夜,1951年翻譯出版《耳鼻咽喉科學》(美W.W.Morrison教授著),成為解放后全國耳鼻喉專業的第一本專業書及高等教科書,填補了國內空白。全書共50萬字,兩年中再版三次。同年,他編寫了《耳鼻喉科學》,由華東醫務生活社出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前身),這本書既為醫學院校的專業教材,又可以做臨床教學指導。
上一篇: 跟時間賽跑
下一篇: 李兆亭和他的前名醫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