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動態
揭開山東規模最大麻醉手術科的神秘面紗:溫情讓手術臺不再冰冷
提到手術室,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冰冷,血淋淋還是痛苦?甚至......死亡?在大多數人眼里,手術室充滿了神秘色彩,令人敬畏。
無影燈下,“生命守護者”們是如何點亮患者生命希望的呢?讓我們走進山東省立醫院麻醉手術科,為您揭開醫院手術室神秘的面紗。
山東省立醫院的門診量和手術量極為龐大,麻醉手術科是擔負全院手術、急救高效運轉的重要平臺科室。據山東省立醫院麻醉手術科主任張孟元介紹,該院麻醉手術科共分為三個手術部,分別是中心院區手術一部、二部和東院手術部。手術一部有31間手術房間,以普外科、骨科、心胸、頭頸等手術為主;手術二部有16間手術房間,承擔了婦科、兒科、耳鼻喉科、肝腎器官移植、口腔科、眼科、產科等手術。而位于濟南東部的山東省立醫院東院區麻醉手術部有手術房間34間,東院區所有手術科室的手術絕大多數在這里進行。山東省立醫院麻醉手術科如同巨型航母,不分晝夜全速航行,2018年全年手術量達到8萬余臺。
與很多人想象不同,手術室內不僅僅只有手術間,現代化的麻醉手術系統是一個高度精密、復雜的集合體,僅輔助功能分區就包含術前等候區、麻醉蘇醒室、無菌間、藥品間、敷料間、儀器室、談話間等。這些崗位對麻醉手術科的安全、優質、高效、順暢的服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7:15,記者來到手術室,雖然上班的時間是8:00,但此時工作人員已經熱火朝天地開始了手術準備工作。手術患者也陸續地被安置在術前等候區等候手術。沒有家屬的陪伴時,等待他們的會是什么?焦慮、緊張、恐懼?
出人意料的是,當記者進入手術患者等候區時,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浩瀚、深邃的星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慢慢地響起,所有的手術患者都被音樂、星海吸引,連記者也被這靜謐安詳的氣氛感染。
就在這時,一聲輕輕的問候拉回了大家的注意力,護士們客串的音樂治療師緩緩登場,用輕柔、緩慢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引導每一位手術患者進入平和、安寧的心境,緩解了手術患者等候手術時的緊張情緒,這就是2016年10月麻醉手術科啟動的深受廣大患者好評的術前音樂治療項目——“音為愛”。
術前等候區并非僅僅是等待手術的地方,有些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在這里完成。在這里,記者看到護士正在對病員進行術前靜脈穿刺,針對特別緊張的患者還要進行心理疏導。值得注意的是,等候區還非常貼心地為幼兒患者布置了一面非常可愛的卡通貼畫墻,提供了各種消了毒的玩具和繪本。
通過和工作人員交流得知,術前等候區每天 7 點半開放,19 點半結束。雖然中間有工作人員輪替,但10多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著實讓記者吃了一驚!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手術室各環節中,術前等候區竟然被視為麻醉手術科最輕松的崗位,理由是加班比較少!
8:00,手術患者被陸續接到相應的手術房間開始手術。在麻醉醫生王巖和李偉帶領下,記者穿上手術室專用的消毒服裝和鞋子,進入到手術房間,目睹手術麻醉的全部過程。
張孟元說:“麻醉醫生就像飛行員,每時每刻都要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和手術進度,保證病人安全進、安全出。而麻醉的開始和結束,就像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刻,在這兩個關鍵的時刻,最考驗一名麻醉醫生的經驗技術和心理素質。”
在每一臺手術中,麻醉醫生是患者最警醒的生命守護者。
當手術患者進入麻醉狀態時,當手術醫生全神貫注地進行手術操作時,患者的生命其實完全交給了麻醉醫生!患者任何一絲一毫病情的變化,若麻醉醫生錯過,均可能釀成大禍。
麻醉科副主任徐艷冰笑稱,麻醉是將自身差錯無限放大的職業,非完美主義者不能勝任之。一點點失誤傳遞到患者那里,其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手術中麻醉醫生的心理如同手術患者心電監護上顯示的心電圖一樣,患者所有的變化都能在麻醉醫生身上被同步感知。這不能不讓人感嘆,富有責任心是加入這個群體的必備條件。
當問到麻醉醫生們最擔心的是什么時,他們笑笑說:“最怕自己會猝死!”其實,這并非全是玩笑話。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麻醉手術對患者來說已經相當安全,圍手術期麻醉因素導致的死亡率已經降至十萬分之一以下。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2013至2014年兩年間,全國有15名麻醉醫生發生猝死,占全國麻醉醫生總數的1/5000。記者繼續追問,那怎么辦呢?他們說:“忙完再想這個問題!”雖然僅僅是麻醉醫生不經意間的自我揶揄,卻從對話中可以窺見其超強工作負荷的一面。
后來記者了解到,在如此高負荷的壓力下,這些麻醉醫生每天加班七八個小時是常態,只要一天工作不超過凌晨 2 點,第二天 7 點半必須按時到崗工作,所有這些“不近人情”的規定其實只是為了保證等待了一天的手術患者都能按時做上手術!要知道,這支忘我奉獻的麻醉團隊僅僅只有 67 人,他們中 70%是博士,25%是碩士,365 天,保持奔跑的姿勢,日日夜夜,百煉成鋼!
在麻醉手術科,還有一群美麗的生命戰士——洗手護士們。在手術臺上,雖無血濺四方,但卻在這刀光劍影中與死神搏殺。每一位戰士都有十八般武藝:
“站功”,不僅僅雙腿直立十幾個小時,還要配合患者手術體位,手術視野暴露程度,隨時彎腰、單腿輪流站立、屈膝馬步、墊腳前驅觀察,甚至身著幾十斤的鉛衣負重站立……
“屏氣”神功,誰說只有潛水運動員才擅長?當遇到細微操作時,他們精神高度集中,甚至忘記呼吸,直到平安度過危險步驟,才會長舒一口氣;
“左右互搏術”,他們左手右手一樣靈活,看似簡單,卻需要刻苦練習數年才小有成效;
“定海神針術”,一臺手術可能要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為了減少如廁次數,就減少喝水量,經常晚點吃飯,但在如此情況下,依然要保證旺盛的戰斗力,考驗意志力,如同定海神針一樣,鎮定自若!
根據規定,洗手護士只是起步,只有工作兩年以上,完全了解了手術過程之后,才能“晉級”為統籌整個手術室的巡回護士。
11:00時,記者來到東院麻醉恢復室。恢復室是手術結束后患者恢復、蘇醒的場所,幾乎所有的全身麻醉患者手術后都會來到這里從麻醉狀態過渡到清醒,最終送出手術室。恢復室也同樣布滿了大量儀器設備,這里雖然只有八張床位,但每天復蘇監護近百人。
當問起護士們都是幾點上班時,她們說:“有 7 點班、8 點班、10 點班、11 點班和 12 點班。”原來她們的上班時間是根據手術復蘇監護患者數量需要而定,彈性排班。當問及什么時候能夠下班時,工作人員笑著回答說,Skyknows(天知道)!
這些麻醉恢復室的護士們還有個昵稱,被大家稱為“呼喚天使”,因為每一位全麻患者在蘇醒的時刻,都會聽到她們在耳畔輕聲的呼喚,這大概就是人間天使的聲音!這群“天使”時刻傳遞著溫暖,抱著患兒工作的場面處處可見。
無菌間——物資儀器設備準備崗也是個充滿神秘感的地方。從100多臺手術排班表中,根據手術需求和性質,統計手術用物和儀器,根據手術輕重緩急、設備數量協調各科室手術安排順序,排除因儀器設備周轉問題影響手術運轉的因素,無菌間每一位工作人員,人手一本物資清單,各司其職,調配總管胸有成竹地說:“我在當家,你們放心!”
在省立醫院麻醉手術科,有著嚴格的手術安全核查制度,麻醉實施前、手術開始前和患者離開手術室前,都要進行核查。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和巡回護士在麻醉前必須進行三方核查,核查結束后,三人要在核查表上一一簽上自己的名字。
在手術室里,各種各樣的提示牌無處不在,隨時提醒著醫護人員按照規范進行。一部護士長茅金寶說,每天都在這個環境下耳濡目染,時刻提醒大家進行正確操作。
比如,在所有洗手臺上方,都懸掛著外科洗手規則的提示牌,甚至清洗的時間都有規定,手術參與者們必須嚴格遵守,按部就班地進行術前消毒。在麻醉手術科里,不叫洗手,而是叫刷手,還有專門的工具,一把刷子,一側是軟毛,一側是海綿,記者試了一下,刷手的感覺有點疼,不怎么舒服。
在做一臺縱隔腫物切除手術前,主刀醫生孟龍仔細清洗著上臂。在麻醉手術科有個規矩,從洗完手到穿上隔離衣之間的這個時間段里,雙臂上不過肩,下不過腰,雙側不過腋中線,兩個胳膊就那么懸空抬著,很是累人。
孟龍洗完手后,早就準備完畢的護士幫他穿上隔離服,戴上無菌手套。在手術臺前,所有手術中所需的物品都要被隔離開來,除了手術醫生和洗手護士,其他人都要距離這些物品至少30厘米,以此保證安全。如果不慎被污染,再貴重的一次性用品,也要拋棄。
17:10,早就過了下班的點,但麻醉手術科主任張孟元還在為心臟搭橋的患者進行麻醉,這臺手術他要跟到底,預計還要進行4個小時。麻醉完成,當記者要進行采訪時,張孟元多次想躲閃到一邊,他說:“別寫我,多寫寫麻醉醫生和護士們,他們才是最辛苦的人。”
19:00,記者再次進入麻醉恢復室,滿負荷運轉的工作狀態依然在繼續。
21:00,當記者在拍攝手術房間工作場景時,看到了這樣一幕:麻醉醫生楊麟急性胃腸炎發作,卻依然帶病堅守夜班崗位工作;護士許彩燕,雙腕燙傷依然加班堅持工作;護士楊娟,懷孕9個月,還在術前等候區忙碌著。二部護士長盧振玲說:“我們人手緊張,所有人基本上都會堅持到最后。”在這里,加班是常態,不加班是因為確實需要被照顧!
0:12,記者看到,一臺骨髓炎病灶清除術+外固定架固定術還在進行中。
交班本上顯示,僅東院手術部,當日麻醉醫生和手術護士累計加班270余小時,白班的護士最早撤離的是21:40,最晚撤離的是23:45。而夜班的麻醉醫生和護士繼續接力,保證每一位手術患者都能及時接受手術治療。
東院手術部護士長安曉華說,這是麻醉醫生和手術室護士們的工作常態,工作量大時,確保患者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0:30,手術還在繼續,此時此刻,疲倦悄然爬上他們的臉頰,但是,為了患者手術的順利,他們的目光中依然流露著執著與堅定……
每臺手術的時間都不固定,短的一個多小時,長的比如肝移植,要做十幾個小時,凌晨才能下班。茅金寶說:“48 個小時甚至 72 個小時的手術在我們醫院并不罕見,比如遇到斷腕或十指離斷手術,醫生和護士需要輪流值守。早晨來上班,時常能看到疲憊的醫生們躺在地上睡著了的樣子。加班在我們工作中已是常態化了。”
手術室里,醫生和護士的配合和默契感非常重要。所有主任和醫生的習慣,護士都要清楚,手術過程中,一個眼神就能明白醫生的想法,乃至細致到醫生戴多大的手套也得知道。對于手術室護士而言,手、眼、腦必須高度協調,與醫生配合好一臺成功的手術后,就會很有成就感。知名心臟外科專家李德才就對手術室護士贊不絕口,“在這里,手術就是無聲的配合,護士總能在第一時間把需要的器械遞到我的手中。”
高強度的工作讓很多麻醉醫生、護士患上了職業病,比如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茅金寶說,很多人都會自備頸托和腰托,常年不離身,不少護士上臺時都要穿上自備的彈力襪,預防長時間站立引起的靜脈曲張。
護士張雪不久前寫了一篇題為《37 度的愛》的文章,內容反映了哺乳期的護士們的辛苦,其中有句話說得好,“初為人母,在艱難中為愛前行。一切辛苦,卻又因為患者的信任和寶寶的依戀而感覺心中沉甸甸的都是溫暖。為了那份37度的愛,再難也選擇堅持。”
在麻醉手術科的三日,每一分、每一秒、每一處都能感受到他們對專業技術的精益求精,對手術麻醉的精研靜慮,對工作業務的精雕細琢,對手術患者的愛護有加,是他們的溫情,讓手術臺不再冰冷!